形势再进一步恶化,一切矛盾全都黎露无余,眼看大祸即将来临,心中遑遑不可终日,不知不觉又形成了极度悲观消极的想法,这就是他近来不断悲叹"休、休"的原因.
千错万错,无一不错,从头错起,一错到底.东京人称一种用双色罗缎交叉缝制的女鞋为"错到底",这个名称就概括了他们对时局的认识.现在,一切都向终点急遽奔赴,这个终点就叫做"大错铸成,万事全休".一个朝代,首先是官家本人,然后是许多官员以至老百姓都丧失了立国做人的根本信念,产生了不祥的"末日感",那么这个朝代的末日,确乎很快就要到来了.
历史上有两种情况都会使人们产生末日感:一种是长期积弱,到后来只剩得奄奄一息,人们普遍存在的脆薄衰竭的心理状态禁不起一点外来刺激而产生末日感,这是慢性的末日感,另一种是表面上繁荣富强,枝叶茂盛,实质上却早已蛀空烂光,一旦受到强大的外来压力,便堤决防溃,祸水横流,一发不可收拾,人们从长期欺骗着自己的假象中醒悟过来,已经来不及了.他们惊慌失措,也会产生急性的"末日感".
就北宋末年这个特殊的历史环境而论,它似乎兼有这两者.
在当时人们中间普遍存在的末日感是一种兼有急性、慢性的,北宋式而非其它式样的末日感.面临着大祸当头,这种意识就会以各种形式强烈地反映出来,从而破坏神圣的抵抗运动.研究这一段历史,重要的经验教训之一,就是要密切注意这种消极意识的萌芽、发展,采取有力的措施防止它,消灭它,免得使它成为抵抗运动的障碍.
①宣和七年为公元1125年,又为金太宗天会三年.
②完颜吴乞买又名完颜晟,谥为金太宗.
③当时最高学府,相等于后来的国立大学.
④朝廷考试的场所.
⑤官府发给的粮食和生活费用.
⑥"木脚"指朱字,是当时权贵朱勔的代称.
⑦词人周邦彦.
⑧琵琶手教坊使刘继安,李师师的老师.
⑨做买卖时居间介绍抽取佣金者,称为牙郎.
⑩恩州,今广东南部;儋州,今海南岛,宋时均为贬谪大臣的处所.
第二十七章
(һ)
在政治上,很少有完全紧密的团结与绝对无间的和谐.有之,则是表面上的团结与和谐.表面上的团结与和谐犹如包着硬壳的核桃,透过厚厚的外壳,内部仍有掩盖不住的"磊落不平".如以金朝而论,即使处在兴旺的上升时间,在它的宫廷与上层贵族之间也是矛盾重重的.特别在东路统帅二太子斡离不与西路统帅国相粘罕之间更存在着严重的权利与地位之争,存在着彼此间的嫉妒与排斥.但在发动侵宋战争一点上,他们的利害关系是完全一致的.他们好就好在这里,为了追求这个重要目标的实现,个人的私利被公共的利害冲淡了——至少在那目标尚未完全实现以前的一段时期中.
而他们的敌手,北宋宣抚使童贯则处于更大的矛盾中.这种矛盾并不因为大敌当前,大家有着唇亡齿寒的连带关系而有所缓和.童贯上不见信于官家,中间与同僚、与西军诸将领的关系搞得十分紧张,下面又与副帅郭药师完全对立,后来甚至发展到势不两立的程度.他们连表面上的、暂时的团结与和谐也做不到.
"师克在和",单就这一点而论,北宋军与金军相较就处于不利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