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什么外事部门吗?其实他连哪些部门算外事部门也不甚了了。他
只不过是觉得在那种气氛下,唯有这英语广播讲座还听得下去,况且,
他牢牢记住了爸爸有一天讲的话:「技不压身。」
一九七八年,高中毕业前夕,某外事部门在北京几个区的中学里
招收培训人员,条件之一是必须具有优异的外语成绩。学校的那位英
语教师竭力推荐荀磊应考。英语教师的「历史问题」那时已经澄清,
他只不过是一九四八年去台湾中学教过半年书,绝不是什么坏人。他
到哪儿都是教中学,教英语,说他以此谋生也好,说他以此服务于社
会也好,总之对他完全可以放心。他让荀磊天天晚上都到他家,悉心
地给荀磊辅导;当荀磊进了考场时,他在那大门外背著手焦躁地踱来
踱去,以至于别人以为他得了精神病……
考完了,荀磊回忆出全部考题和自己的答法,老师拿笔的手颤抖
著,给他预测得分——他能得八十四分。老师说,这即使不是最高分,
也一定在录取线之上了。
但消息不断传来。许许多多的人——不仅考生本人,还有他们的
家长及其亲友——利用各种从最原始到最现代化的手段,涌向这个部
门的 「后门」:请客送礼、以位易位 (你给我安排一个,我给你安排一
个)、热线要挟、秘书传话……乃至坐著小轿车来「御驾亲征」、拿著
「上方宝剑」(某大人物开的条子)来当场「宣谕」,如此等等,不一
而足。部门中有人敢言,有人敢怒,但「后门」仍然堵不死,一个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