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古代服饰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第八节 辽、金、元戎服

  辽、金、元都以骑兵骁勇善战著称。他们的戎服都具有便于骑射的特点。

  辽代的主要战衣有金镀铁甲、银镀铁甲、貂帽貂裘甲。辽代精锐骑兵是鹞军。如有军情,吹起号角,招之即来。他们身披铁甲,犹如鹞鹰般迅捷,善于征战。调动兵马则用牌。金镀银牌形似方响(一种乐器),上刻契丹字,书“宣速”二字,使者执牌驱马,日行数百里。人们见牌,犹如契丹主亲临,索取财物,无人敢于违抗。这些持牌者,称为“银牌天使”。

  金代将士的头盔相当坚固,只露出面目,因此枪箭难以贯入。他们的铠甲有红茸甲、碧茸甲、紫茸甲、黄茸甲,都用丝条连接铁片而成,也有用皮条穿联的。仪卫官吏,戴金蛾幞头,穿锦花袍,用金镀银束带。护卫将军戴幞头,穿紫窄袖衫,束金带,腰悬弓矢。

  元代将士的兜鍪,多用皮革制成。元代兵卒也戴铁盔。还有一种胄作帽形,无遮眉,鼻部有护鼻器,形状奇特。元代铠甲相当精巧,覆膊、掩心、捍背、卫股,用皮革制成,上面有虎纹、狮子纹。有的内层是牛皮,外层满挂铁甲,甲片相连,酷似鱼鳞,故称“鱼鳞甲”。此外还有柳叶甲、铁罗圈甲等。元代兵卒腰间挂有一柄弯刀,一个箭筒。元代已有火枪火炮,有的承接前代,有的为远征时所获。

  第八章 明代服饰

  公元1368年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吸取元末农民起义的教训,对农民作出让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社会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特别是由于政府大力提倡种植棉花,强制性地规定种植桑、麻及木棉等经济作物,推动了纺织生产。当时,江南地区的农村妇女普遍参与纺绩劳动,由此带动了棉纺织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明朝初年,松江(今上海市松江县)已成为出产棉布的中心,其布质精密细丽,畅销四方,直至清朝,一直享有“衣被天下”的美誉。明代中叶以后,棉布的使用范围越广,甚至皇帝的“近体衣”“俱松江三梭布所制”,“太庙红纻丝拜裀[yin因,垫],立脚处乃红布”(陆容《菽园杂记》卷一)。棉花和棉布已普遍成为人们制衣御寒的服装材料。以往人们所穿用旧丝麻絮装的缊袍,已为木棉装的胖袄所代替,过去人们所说的“布衣”,也由麻布转指棉布了。

  明初,朱元璋极力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种种措施,加强全国的集中统一,服饰制度的制定是其中的一项。

  朱元璋一做皇帝,即实行他“复汉官之威仪”的主张,下诏将元代遗留的辫发、椎髻、深襜、胡帽,男子的裤褶窄袖及辫线腰褶,妇女的窄袖短衣、裙裳等一律禁止。又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对服饰制度作了大的调整。这套服制先后用了20多年时间,直至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才基本定型。永乐、嘉靖时又作了些更改,使各项规定更加具体。

  第一节 官服
第 40/54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