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古代服饰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通天冠(《历代帝王画像》)

  皇太子服饰有衮冕、远游冠、朱明衣、常服。衮冕是祭祀时的礼服。冕,青罗表,绯罗红绫里,饰金银鈒①〔sa卅〕花,前后白珠九旒,二纩贯水晶珠。衮服,青罗衣,绣有山、龙等图形,红罗裳绣藻、粉米等图形。远游冠为受册、谒庙时的首服,有18梁,青罗表,饰金银鈒花。朱明衣与远游冠配套而用,它是用红花金条纱制成的,里为红纱。常服为皂纱折上巾,紫公服,配犀金玉带。不难看出,皇太子服饰是“准皇帝”的衣着。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帝是世袭制,皇太子服饰特点(特有的质料,特有的图案,特有的款式)反映了这种特殊关系。

  宋代诸臣服饰,名目繁杂。

  宋初,诸臣祭服为衮冕。其中的九旒冕套装为:涂金银花额,犀、玳瑁簪导,青罗衣绣山、龙、雉、火、虎蜼五种图形,绯罗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种图形,绯罗靴或履。这是亲王、中书门下的衣着。七旒冕套装为:犀角簪导,衣绘虎蜼、藻、粉米,裳绘黼、黻。这是九卿的衣着。五旒冕套装为:青罗衣裳,无花纹,铜装佩剑。这是四品官、五品官献官时的衣着。朱罗裳是六品官以下的着装。冕旒越多、图案越繁,官位越高。

  百官礼服有鷩冕、毳冕、絺冕、玄冕。鷩冕是宰相的衣着,冕有八旒(每旒八玉),三彩,青纩。衣为青黑罗制成,绣有华虫、火等,裳为纁表罗里,绣有藻、粉图形。毳冕是六部侍郎的衣着。冕有六玉,三彩。衣绘虎蜼、藻、粉米图形,裳绣黼、黻。絺冕是光禄卿、监察御史、读册官、举册官的衣着。冕有四玉,二彩。衣绘粉米图形,裳绣黼、黻。玄冕是光禄丞、奉礼郎的衣着。冕无旒,无佩绶。衣纯黑,无纹,裳刺黼。可见,旒、玉多寡,标志着官位的高低。

  百官服色也有变化。宋初规定,三品以上服紫色,五品以上服朱色,七品以上服绿色,九品以上服青色。元丰年间有所改变:四品以上服紫色,六品以上服绯色,九品以上服绿色。服色趋于简化,四种变成三种。

  帝王百官穿着形制繁杂的朝服,披披挂挂,冬天尚可,夏日闷热。据说,宋代有一个丞相在盛夏穿朝服上朝,差点闷死在朝廷大殿里。因发生此事,宋代一度规定,容许百官在盛夏不穿朝服朝见。宋代士大夫主要着深衣、紫衫、凉衫、帽衫、襴衫。襴衫多以白细布制成,圆领大袖,下裳腰间有襞〔bi毕〕积②。进士、国子生、州县生多着此服。

  宋代君臣对服饰的华丽有所顾忌,他们认为用珍奇的禽兽羽毛来美化自己,有伤自然,违背仁政。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郭天信提出废除翡翠(指一种鸟的蓝色、绿色羽毛)装饰。徽宗说:“先王之政,仁及草木禽兽,今取其羽毛,用于不急,伤生害性,非先王惠养万物之意,宜令有司立法禁之。”(《宋史·舆服志五》)南宋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朱熹建议制定祭祀、冠婚之服,“凡士大夫家祭祀、冠婚,则具盛服。有官者幞头、带、靴、笏,进士则幞头、襕衫、带,处士则幞头、皂衫、带,无官者通用帽子、衫、带”(《宋史·舆服五》)。这种服饰设计方案,竭力趋向质朴,比较符合理学“革尽人欲,复明天理”的宗旨。

  服饰是“无声语言”的一部分。它通过使用可见的但又没有言语的象征来传播信息。因而,古人在冕冠上作了许多文章。宋代吏冠中的进贤冠、貂蝉冠、獬豸冠都各有独特的内涵。进贤冠用漆布制成,冠额上有镂金涂银的额花。冠后有“纳言”(帻巾),以示忠正。罗制冠缨,垂于颔下打结。用玳瑁(或犀角)制成簪导横贯冠中,通过发髻起牢固作用。冠梁银地涂金。这是二品以上高官朝会的首服。貂蝉冠也叫笼巾,用藤丝织成,表面涂漆,正方形,左右用细藤丝编成两片蝉翼。冠的前部有银花,上部缀玳瑁蝉,左右各有三只小蝉,衔玉鼻,左插貂尾。据说,貂象征“内劲而外温”,蝉象征“居高食洁”。这是中书门下的首服。獬豸冠,即法冠,冠上涂碧粉,梁数依品级而定。獬豸,取其“能触邪佞”之意。这是御史大夫、中丞的首服。

  宋代幞头
第 29/54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