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标准掌握尺度也不同。”于老师接着说,“我所知道的北京大 学对外公布的贫困生比例是25%,应该说从他们学校的学生实际情况所确定的这一比例基本 差不多。但到我们学校恐怕就不能是这样一刀切了。如果将一些重点大学划定贫困的标准拿 到我校,那我们的贫困学生比例可能还要大得多。其实贫困与不贫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 所处环境有关。你比如说像我们学校因为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相对家庭经济收入都不高, 而这些学生如果把他们放在那些外贸、经济、艺术类院校去,可能都得算贫困生了,但在我 们学校就不行。只有那些连最基本的生存都难以维持的学生——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125元 的,才能进入我们学生处的‘特殊档案’里来,我们工作的重点就是帮这些学生解决困 难。”
林业大学的于老师使我较早从层面上初略了解到了什么叫“贫困生”,以及强烈感受到 的那些处在命运博斗关头的贫困生所发出的阵阵救助声……
林业大学所处的京城西郊,几乎云集了中国最著名的十几所大学,在那连成一片的绿林 中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大学城”。如果不是深入每所学校的学生工作部或者是各学校 团委下的勤工助学中心,你所见所闻的只能是朗朗读书声和那如潮如云的“天之骄子”们。 你因此会认为,凡在这儿的学生都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然而有些事你却想象不到,那便是 在这块几乎是集中了中国当代最优秀的学子中,有数以万计的人在接受最繁重、最先进的知 识与攀登最尖端的科学同时,却过着这个城市最低生活水平线以下的贫困日子!有人常年靠 馒头充饥、盐水润口度月;有人捡废纸作练习本、写论文稿;有人从垃圾筒内捡出一条旧长 裤剪去两条裤腿后,改成自己在一个暑期闯荡京城的全部装束……也许正是这种无法想象的 反差,更使我急切地想了解清楚在这和风与绿地的大学城内,到底有多少处在难以维系大学 学业的贫困生。
与林业大学仅一街之隔的中国农业大学,是中国千所高校综合研究与发展前13名的国 家重点大学。他们那儿的贫困生情况会是怎样呢?
该校分东、西两个校区,在东区的学生勤工助学指导中心里,丁运选老师正忙着在今年 暑假期间给那些准备留在北京打工的学生们联系单位。“哎哟,人实在一年比一年多,可岗 位呢却越来越少。”丁老师长吁短叹地说,“前几年我们这儿是全市几十所高校中假期学生 打工最多也是最好的,今年看来不太妙,一方面社会下岗人员跟我们抢活,另一方面留校不 回家的学生越来越多了。”
“贫困生们都想利用假期把新学年的学费挣出来吧?”
“可不是!平时学校功课紧张,大多数贫困生就指望这放假的一个多月挣一把。但市场 是有限的,蛋糕就那么多,一部分人抢去了,另一部分人就得挨饿。”
“那今年挨饿的会不会轮到你们学校这帮贫困生呢?”我问。
“保不准。”丁拿起三本假期勤工俭学求职登记簿,说,“去年到我这儿登记要求帮助 联系打工的是60多个,今年这才5月份就已经有近200人了。压力大呀!”
“为什么想打工的人越来越多?是同学们自立的意识强了,还是其它什么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