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轮到我的心在大声疾呼:我们是社会主义的人民共和国!是正在迈向21世纪的中 华民族!怎么、怎么可能在我们的大学里会出现这等的事!
为什么?到底又有多少这样的事?
带着我的疑虑,带着我的痛苦,也带着我的一分责任,我走进了中国大学的一个又一个 学生工作部——这是一个春天的季节,我来到北京清华园东临的北京林业大学。这是所具有 悠久
历史的国家重点高校,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清末的京师大学堂(即北京大学的前身)林 科。
校园很美,既有北大、清华校园内的那种中国传统的建筑,又有更多的园林群体,耸立 在林与花中央的现代化教学大楼更显几分娇美与壮观。漫步在这样的校园内,仿佛置身于诗 画之中,这对居住、生活在闹市而整天淹没在污浊空气里的我来说,大有人间仙境之感。
然而在透过几口清鲜的空气之后,我又不得不把一个与此地的环境十分不协调的词汇在 心头掂量。这个词汇依旧叫“贫——困”。
美丽如画的校园本不该与“贫困”联在一起,可是在当今中国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它 们却无情地结缘了,而且这种苦涩的结缘还那样“剪不断、理还乱”。
北京林业大学隶属国家林业局,现有在校学生3500多人。从人数讲,是所中型大学, 可它却是被团中央、国家教育部列入重点“扶贫”的几所贫困生居多的高校之一。走进学生 工作部,接待我的是位很干练也很热情的“女处座”于翠霞老师。
“你了解贫困生?算找对了,这摊归我管。不过以前我在校党办工作,学生工作部这摊 接的时间不长,但一接管后我就觉得再也难放手了。尤其是贫困生这方面的工作。”于处长 长叹了一声后说,“你先看看材料我们再谈。”
她从另外一间办公室柜子里取出几摞厚厚的卷宗,放在我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