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死可有对证呢!以《孙子》(参看《中国名著精华全集》第二十二册)为例,
就可证明了。孙武(前六-五世纪)
是春秋时代吴王阖庐的客卿,是两千五百年前的军事家,他的著作《孙子》共有十三篇
,后来发生了混乱,杜牧说曹操“削其繁剩,笔其精粹”,事实上,《孙子》只有五千九百
一十三个字,这就是高诱所说的“兵法五千言”,高诱在曹操之前,可见曹操删书之说,是
不对的。因为《孙子》发生了混乱,孙武也就在疑古派眼中,出了问题,他的身世,遭到怀
疑。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种:第一种是怀疑根本没有这个人;第二种是怀疑他和战国时代的孙
膑为一个人。像钱穆就是靠后一种说法成名的。不料一九七二年四月,山东临沂银雀山的古
墓里,出土了古代兵书,内有《孙子》,证明了这种怀疑,都是站不住的。出土的古书竹简
中,有汉武帝元光元年(前一三四)的历谱,可以断定这批竹简是两千一百年前就已流传的
文献;又由于竹简中用字不避汉朝皇帝的讳,又可以断定竹简的古书,都早于汉朝。再往上
推,秦二世在位三年,秦始皇在位三十六年,上距战国,不过四十多年,四十多年又值秦始
皇统一思想,没人有闲工夫造假书,所以竹简中的古书,都是战国以前的原装货,应无疑义
。所以《孙子)确有其人其书,已是铁证,只是古本今本有异文耳!古代流传的《孙子)书
——即今本,和古墓出土的《孙子》书——即竹简本,有三分之一是相同的;其他一百多处
不同的,也多是虚字和假借字,不算重要;另有一千多字的不同逸文,包括“吴问”、“四
变”、“黄帝伐赤帝”、“地形二”、“程兵”、“孙武传”六篇,可补今本《孙子》的不
足。古书死有对证,竟有趣如此!以这一死有对证的另一当事人孙膑为例,更可再对照一下
:孙膑(约前三八○-约前三二○)的身世,在《史记》里说得很明白。《史记》说:“孙
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