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者何?可用以考古;可用以经世;可用以治身心三等。唐人崇上词章,多撰璅碎虚诞无理之书。宋人笔墨繁冗,公私文字多以空论衍成长篇,著书亦然。明人好作应酬文字,喜谈赏鉴清供,又好蓝本陈编,改换敷衍,便成著作,以故累车连屋,眩人耳目,耗人精神,不能专意要籍。唐以后书,除史部各有所用外,其余陈陈相因之经注,无关要道之谱录,庸猥应酬之诗文集,皆宜屏绝廓清,庶几得有日力,以读有用之书耳。
之洞认为,“孔孟之时,经籍无多,人执一业,可以成名,官习一事,可以致用,故其博易也。今日四部之书汗牛充栋,老死不能遍观而尽识”。②为避免士子于浩如烟海的典籍面前茫然无措,虚掷年华,之洞又提出研习各类学问的“易简”、“切用”之策:
一、经学贵通大义。切于治身心治天下者谓之大义。凡大义必明白平易,若荒唐险怪者乃异端,非大义也。《易》之大义,阴阳消长;《书》之大义,知人安民;《诗》之大义,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春秋》大义,明王道,诛乱贼;《礼》之大义,亲亲,尊尊,贤贤;《周礼》大义,治国治官治民三事相维。
一、史学考治乱典制。史学切用之大端有二:一事实,一典制。事实择其治乱大端有关今日鉴戒者考之,无关者置之。典制择其考见世变可资今日取法者考之,无所取者略之。
一、诸子知取舍。可以证发经义者,及别出新理而不悖经义者取之,显悖孔孟者弃之。
一、理学看学案。惟读学案可以兼考学行,甄综流派。
一、词章读有实事者。当于史传及专集总集中择其叙事述理之文读之,其他姑置不读。
一、政治书读近今者。政治以本朝为要,百年以内政事,五十年以内奏议,尤为切用。
一、地理考今日有用者。考地理必有图,以今图为主,古图备考。此为中学地理言。若地球全形,外洋诸国,亦须知其方域广狭,程途远近,都会海口,寒暖险易,贫富强弱。重在俄、法、德、英、日本、美六国,其余可缓。
一、算学各随所习之事学之。一切格致制造,莫不有算,各视所业何学即习何学之算,取足应用而止。如是则得实用而有涯涘。
一、小学但通大旨大例。惟百年以来,讲《说文》者终身钻研,汩没不反,亦是一病。要之止须通其大旨大例,即可应用大旨大例者解六书之区分,通古今韵之隔阂,识古籀篆之源委,知以声类求义类之枢纽,晓部首五百四十字之义例。至名物无关大用,说解间有难明,义例倡有抵牾,则缺之不论。①综上所述,张之洞对林林总总的各门学术有一个毫不含糊的取舍标准,这便是是否“切用”、“实用”。这里所谓的“用”,便是传统的经世致用之“用”。“取足应用而止”,是张之洞提倡学术的边界线,超越了经世致用界线的学问,则当“止”。在这种指导思想之下,泰西哲学被视作“不经之论”遭到排斥,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被视作”不急之务”受到冷落。西方技术知识,因切实用,则备受青睐,然而因其与哲学基础、理论科学相割裂,并不能完整、深刻地被急于求成者所掌握。张之洞的这种以“切用”为旨趣的学术路线,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实用理性的典型表现。
从农业一宗法社会生发出来的实用观念,是灿烂的中华古代文明得以生成的思想根源,在近代则起着双重作用——一方面,提供了接纳新知(符合“经世致用”需要的新知)的可能,近代中国人正是在“经世实学”的旗帜下接受两洋技艺并迸而创立新学的;另一方面,又局限着新文化全方位的发展。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中若干重要成就,凡属突破经世致用轨范的,便遇到强劲阻力。张之洞在这两个方面都发挥了引人注目的作用。
张之洞并非专门的学问家,而是有学养并且终生关切学术的政治活动家。大凡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政治家往往喜作纵横谈,天文地理、古往今来无所不论。张之洞正是此类论者。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当然是他研讨的范围,因本书另辟专章,此不赘述;仅就较纯粹的学术而言,张之洞论及的方面就相当广阔,经史、诗文、词章、训诂、版本、目录诸多领域均有涉猎。就论学的范围之广而言,张之洞颇类似梁启超。这位以淹博著称的粱任公的可爱处之一,便是勇于解剖自己,他曾说:“启超‘学问欲’极炽,其所嗜之种类亦繁杂”,“以集中精力故,故常有所得;以移时而抛故,故入焉而不深。”①张之洞虽然未能象梁启超那样坦率承认,而实际上,他论学也有“入焉而不深”的芜杂之弊,但其可取之处,则在务求平实,切济时用。
对于文学,张之洞在“文”与”质”的关系问题上,偏重于“质”。他认为,“文学之道,先贵诚笃。”之洞厌恶文风轻浮者,他批评“世有聪明浮薄之人,能作浅薄诗数首,略记僻冷书数语,便兀奡放荡,乖僻不情,自命为才子名士,不惟见笑大方,一染此种气习,终身不可人道。”①之洞平生“最恶六朝文字,谓南北朝乃兵戈分裂,道丧文敝之世,效之何为。凡文章本无根抵,词华而号称六朝骈体,以纤仄拗涩字句强凑成篇者,必黜之。”“谓此辈诡异险怪,欺世乱俗,习为愁惨之象,举世无宁字矣”②他在《连珠诗》中写道:
凡百文学科,积理为根核。
衷圣义乃高,广纳言乃恢。
古今归一贯,雅郑慎别裁。
左氏肇经传,千篇搜帝魁。
班生擅史法,九流综兰台。
能漱六艺润,始起八代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