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孔子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③《论语·季氏》
  (三)体育锻炼和美育陶冶
  除"六经"外,孔子还有没有其他教材呢?从礼、乐。射、御、书、数的初级"六艺"来看,是还有一些技艺方面的教育内容的。孔子那个时代还没有"体育"这个名称,但"射"和"御"是属于现代体育的范畴的,孔子是注意到这方向的内容并身体力行地贯彻到教学中去的。孔子本人并非一个衰弱的老夫子,他志趣广泛,身体健壮,长得很高大①。春秋时期,人们的平均寿命比现在短,他活到七十三岁,是很少的高寿者之一,这与他注意身体的锻炼是很有关系的。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曾据《淮南子》说他"劲杓门之关",解为孔子是"千斤大力士",是有一定事实根据的。他经常带着弟子们到泗河岸边郊游。他喜欢爬山,"登泰山而小天下".至今泰山顶上还留有孔子登临处的遗迹。孔子对射箭和驾御马车是非常内行的、弟子们大部继承了他善射的传统。《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司马迁曾亲临考察,观孔子乡射之遗风。清代学者颜元对孔子的体育教育思想曾作出客观的评价说;"孔门司行礼、乐、射、御之学,健人筋骨,和人血气,调人情性。"①可见孔子体育教育的意义,除了强身健体以外。还有陶冶性情的作用,这是和礼、乐的美育教养结合在一起的。
  孔子注重的美育,包括"文"与"质"两方面,具体的是指礼乐修养的外在美和内在美,他主张"君子成人之美"②、美即美德,其标准则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他称赞《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是因为这种音乐表现了虞舜谦让平和的美德,可以熏陶人的性情。孔子既然是伦理道德的理论家和实践家、就必然把美育和道德观念密切结合在一起。于是,美也就成了孔子的一个德目了。所以孔子注重的美,实际上多少也包含了我们现在所讲的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和环境美的某些内容。例如他的诗教是结合语言美的,他说的"文质彬彬"是结合行为美的,他提出的"智、仁、勇"是结合心灵美的,他主张"席不正不坐"是结合环境美的。孔子把美的观点与道德观点联系起来的教育实践,无疑是意义深远的。
  以上讲的加强品德修养,掌握文献知识,注重体育的锻炼和美育的陶冶,其目的是为了培养治世能人(土、君子)。从孔子的这些教育内容看来,其中不少合理的因素至今仍闪耀着光彩。但必须指出,孔子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六经")。即使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也是远远不能反映当时社会发展所己取得的成就的。当时工农业生产工具和战争用的武器,已由青铜器发展到铁器,农业上己使用牛耕,手工业制品从武器到精美的绢、帛、绨、缟以及钟、鼎等官廷用品和民间用品,无论在农艺、园艺。工艺和商业上,无论在天文。地理、历法、医学和烹调上,也无论在军事的战略战术上,都有了很大发展和进步。这些在孔子的教材("六经")中几乎很少甚至没有反映。我们在承认孔子在两千多年前那样的社会①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身高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按周尺一尺折合现代公制为19.91厘米,则孔子身高约为1.91米。
  ①《颜习斋先生言行录》。
  ②《论语·颜渊》。
  条件下不愧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的同时。还必须指出他的很大的保守性和局限性,尽管孔子以后的。在封建社会束缚下的。中国停滞不前的局面,其中包括哲学社会科学上关于物质和精神孰先、真理能否被认识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和论证,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理论和实验应用(特别是工农业生产方面)等停滞不前的情况,固然由多方面原因所造成,但毕竟也是和孔子思想及其在教学内容上的保守性、局限性的影响分不开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真正理解孔子,就不能正确评价孔子的教育成就,就可能陷于很大的片面性。
 
 
 
 


 
五、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方法,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一份珍贵的遗产,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学、思结合的辩证原理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研究了学与思的辩证法,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①的精辟见解。"学"是占有知识材料,"思"是思考分析问题。一个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只是整天苦思空想,那就会陷入瞎猜的境地,无论如何也不会有什么好处。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②他提倡"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关键是要放下架子,"不耻下问",甘当小学生。他提倡"好学","学而不厌",向人学,向事学,向书本学。
  但是,只学习而不思考也会陷入茫然无所适从的地步。一个人在占有文献材料(知识材料)以后,还一定要进行分析思考,才能消化理解。所以学和思是缺一不可的。孔子特别提倡独立思考,切问近思,追根求源,遇到事情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他说:"遇事不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的人,我对这种人就无可奈何了!"③他批评那种"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思想懒汉,而教导学生要"多闻阙疑",敢于发现问题,以便培养思考能力。关于孔子学思结合的教学方法,清初王夫之曾有透辟的解析:"致知之道有二:曰学,曰思,??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助于学。"①这说明了学思一致。相得益彰的道理。
第 70/103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