⑥《论语·颜渊》。
①《论语·公冶长》。
(二)文献知识
孔子传授知识的范围主要限于人道方面,即专讲做人和从政的道理,而这些又都是通过教习典籍去完成的。从文献方面来说,就是传授"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或"六艺"的基本内容,在孔子以前时代早就有了,而且早就列为贵族教育的主要内容了,孔子不过是再一次加以选用和肯定而已。为什么孔子选用这些典籍来作为教材呢?《礼记·经解》引孔子的话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致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孔子评传教也。"这说明了"六经"的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并表明了寓德育于智育之中的作用。因此,它们就成了孔子的六种文献材料。"六经"的由来、形成。内容及其与孔子的关系,在第九章中将详细论述,这里仅就孔子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方面略作阐发。《诗》在当时主要是用于典礼。讽谏。言语和赋诗言志等方面。孔子认为,学《诗》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不学《诗》,无以言"①。宋人邢《论语注疏》说:"以古者会同皆赋诗见意,苦不学之,何以为言也广《左传》上记载各国君臣赋诗引诗共达二百五十一次之多。当时的土大夫如果不能赋诗,就要被人瞧不起。例如《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宋华定来聘②,通嗣君也,亨之,为赋《蓼萧》(《诗·小雅》中的一章),弗知,又不答赋。昭子(鲁大夫孙)曰:'必亡!宴语之不怀,宠光之不宣,令德之不知,同福之不受,将何以在?'"华定因为不能以《诗》答赋,当场出丑,并受到昭子的一番奚落。由此可见,孔子强调学《诗》的目的,实质上还是为了从政:"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③这指出学了《诗》要能随机应变地应用,如果单是死记硬背,而不能据以处理国政,又不能独立地运用去办外交,即使背得再多,那又有什么用呢?孔门弟子中最善于外交活动的子贡,就是学《诗》能用的代表人物,因此曾受到孔子的称赞(见《论语·学而》)。
孔子很重视《诗》教,把它当成了修养道德。
陶冶性情、齐家治国的重要手段。有一次,他对弟子们讲解《诗》教的重要意义时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①这可以说是孔子对《诗》的最精辟的论述。照他看来,读《诗》不仅可以鼓舞情绪,可以观察风俗民情的盛衰,可以建立相互间的谅解,可以讽谕或批评时政的得失,甚至还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来事奉父母,以至从政事君,认识自然界中的鸟兽草木。这种诗学观,使《诗》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乐》也是教育中的一项重要教材。乐教不仅指学习音乐的基本功,同时也包括学习音乐理论和审美等内容。孔子是把《诗》、《礼》、《乐》融为一体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②,"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①《论语·季氏》。
②华定、宋国大夫,宋元公新即位,派他出使鲁国以通聘问。
③《论语·子路》。
①《论语·阳货》。
②《论语·泰伯》。
乐亦至焉"③。在孔子的心目中,立志而后学诗,学诗而后知礼,知礼以后才能从音乐的启迪中自觉地陶冶性情。同对待诗一样,孔子把习乐也作为修身的一种手段,并付诸实践。孔子善于欣赏和评论于曲:"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④"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⑤"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⑥他整理《诗》时,就是孔子评传按乐曲的性质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的,他教弟子们唱歌时,自己也和着唱.而且还指点他们演奏乐器①。他主张"以乐治国",理由是"致乐以治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吉也。"②可见他是一个乐治主义者,乐教的最终目的仍是为从政服务。
《书》是孔子当作政治教材和历史教材来用的。《论语》中记录孔子三次引《书》,都是以古喻今,讲解如何从政、行道的。
《礼》一是作为文献教材进行讲解,二是学习礼的仪式技能。孔子进行的礼教,重在实习。因为礼是立身处世的行动准则,所以他告诫自己的儿子孔鲤说:"不学礼,无以立。"③关于《礼》的具体内存,在《仁的人生哲学思想》一章中已有评述,这里就不重复了。
《易》分《经》、《传》两部分。《经》的内容在孔子以前就已经有了,《传》的内容则是后儒完成的。在扎子当时,《易》是一部讲阴阳八卦的占卜之书,内容神秘庞杂,在鲁国保存得比较完整,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可见他曾进行深入的研究。孔子曾吸取书中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来教育弟子。
《春秋》成书于孔子去世前二年,是他亲自编著的。但作为教材用的《春秋》,大致有两种可能:其一,当时有《百国春秋》,即各诸侯国的"史记",内容无非是关于国家政绩。兴废的记载,孔子教学生用的可能就是这种《百国春秋》;其二,由于《百国春秋》卷帙浩繁,材料繁杂,孔子便以《鲁春秋》为蓝本,将各国"史记"中的主要大事统于一体,先作为教材用,后来才整理成现今的传本。《春秋》中包含了孔子的社会政治理论,定名分,寓褒贬,微言大义,是孔子对学生们进行政治和历史教育的教科书。③《礼记·孔子闲居》。
④《论语·述而》。
⑤《论语·八佾》。
⑥《论语·子罕》。
①见《论语·述而》和《论语·先进》。
②《礼记·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