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孔子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③钱穆:"平民以学术进身而预贵族之位,自儒而始盛也。"(《先秦诸子系年考辨》)
  (二)从事教育活动的三个主要时期
  孔子一生的教育实践活动,主要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在孔子"三十而立"前后,大约是在他三十至三十五岁期间。这时他开始收徒讲学,第一批学生中有比他小六岁的颜由(颜回之父),有比他小九岁的子路。孔子办学的名声很好,吸引了许多民间子弟来就学。他二十四岁那年,连贵族孟僖子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也拜他为师。就在这一年中,他曾带着南宫敬叔"适周问礼",向东周王室的史官学习周礼。孔子之所以三十岁左右就能够收徒讲学,一方面是他生长在保存了丰富的古代文物典籍的鲁国,客观上具有较好的学习条件,他从小在母亲颜微在熏陶教养下,就对《诗》、《书》、《礼》、《乐》饶有兴趣,五六岁便学着"陈俎豆,设礼容"了。另一方面,孔子不仅聪颖过人,而且勤奋好学,十五岁而志于学,到三十岁就已经打下了学业和品德修养上的坚实基础。他通晓古今文献,立仁知礼,为从政。施教创造了足够的条件。他自己说"三十而立",决非虚夸(详见《生平概略》章)。第二个时期,孔子在鲁昭公二十七年自齐返鲁之后到仕鲁之前,也就是他三十七岁到五十岁这段时间。当时鲁国的政治形势是政不在君而在大夫,大夫之政在士(即陪臣,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时是阳货),"陪臣执国命",孔子不愿意与这种权臣同流合污,所以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①。这时,孔子的弟子除来自今山东境内的齐。鲁外,还有从楚(湖北)。晋(山西)、秦(陕西)、陈(河南)、吴(江苏)所属各地慕名而来的,几乎遍及当时主要的诸侯国。这十几年是孔子教育思想。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时期,并越来越引起全社会(包括上层贵族和下层庶民)的广泛注意。当时有许多青年帅事孔子,从年龄上来推算,像颜回(少孔子三十岁)、子贡(少孔子三十一岁),冉求(少孔子二十九岁)、仲弓(少孔子二十九岁)等,大概都是在这一时期成为孔门的学生的。
  第三个时期,孔子晚年。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孔子结束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流浪生活,自卫国回到鲁国。这一年他己六十八岁,距他七十三岁去世还有整整五年时间。孔子经历了几十年的坎坷生活,即使访问列国诸侯,到处碰壁,终不得志,但始终没有停止教学工作,始终"诲人不倦"地把希望寄托在未来。至此,他更集中精力把晚年的全部余热献给了教育事业,又培养出了一大批像子夏、子张、曾参等才华出众的弟子。与此同时,他还对以往教学中用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文化典籍进行整理、删定,使之成为定型的教本。孔子的教学经验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系统化,从而最终形成了完整的孔子教育思想体系。孔子弟子号称三千,盖指孔子一生中教授学生的总数,并非指同时在学的人数就有这么多。孔子的学生中既有走读生,也有寄宿生;学生的宿舍称为"内",教室称为"堂",他招收学生的手续很简单,只要"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①,只一束干肉(束修),象征性地表示对老师的敬意就可以了。孔子从三十岁左右开始,一直到去世为止,即使在鲁国从政(任大司寇等职)和访问列国诸侯的时候,他都坚持不懈地克服各种①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①《论语·述而》。
  困难和阻力,发展自己创设的私学,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谱写了成效卓著的教育事业的胜利凯歌,在中华民族以至全人类历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有教无类"和"诲人不倦"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和他的世界观。政治观密切相关的,并为他的世界观和政治观服务的。"仁"是孔子世界观和真理观的核心,孔子的教育工作是以仁的人生哲学思想为基础,也是为"仁政德治"的政治服务的。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孔子的教育工作也就是政治工作;孔子是教育家,同时也是政治家。
  (一)人人应受教育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便是具有政治远见的"有教无类"②,即人人应受教育的主张。这充分表现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因素,开创了通向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的新道路,是中国教育史上划时代的革命创举。"有教无类"是"泛爱众,而亲仁"的具体化。孔子从"仁"的观念出发,对一切可能施教的人,只要"自行束修以上",都不拒绝进行教育,使其享有均等的受教机会。关于"类",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梁代皇侃说得好:"人乃有贵贱,宜同资教,不可因其种类庶鄙而下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①至于"有教无类"是否包括奴隶,我们认为,从孔子"仁者爱人"的一贯主张来看,把农奴以至奴隶排除在"有教无类"之外,既无文献资料可证,逻辑上也难说得通。因此,比较确切他说,有教无类应当是不分宗族贵贱,不分阶级,都是可以施教的。这在人类教育史上是一项很有革命意义的政治突破,至今值得称颂。但遗憾的是,孔子竟然把人类二分之一的妇女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孔子陷于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而不能自拔。例如周武王自己说,他有十位能辅助他治理国家的臣子,这十人中相传包括武王自己的妻子邑姜在内,但孔子却说,辅助武王的十人中有一个是妇女,所以只能算作九人②。这无疑损害了孔子自己的"有教无类"的思孔子评传想原则。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他没有一个女弟子了。所以,他的"有教无类"只包括了人群的一半,只有男人,女子不在内。这一重男轻女思想是必须严肃批判并彻底清除其残留影响的。清代乾隆年间的思想家。文学家袁枚(1716-1798),在对待妇女的问题上,就和孔子以来的传统观念不同,袁枚根据孔子的"泛爱众,而亲仁"和"有教无类"的思想,不顾当时封建舆论界的责难,招收了一批女弟子①,这就比孔子高明多了。今天,我们指出孔子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对全面评价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是必要的。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并且实践了这个主张。他招收学生兼收并蓄,不受贵贱。贫富。老幼。国籍等条件限制,其中大多数出身于贫贱之家,兹略举六例如下: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②仲弓:其父为"贱人",家"无置锥之地"③。子路:"卞之野人"④,子路事亲,"尝食藜藿之实,而为亲,负米百里之外"⑤。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②《论语·卫灵公》。
  ①皇侃《论语义疏》。
  ②《论语·泰伯》:"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有妇人焉,九人而已。'"十人指周公旦、召公。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和一位妇女。这位妇女或说是文王之妻太姒,或说是武王之妻邑姜(姜太公之女),看来指邑姜更近情理。是太姒还是邑姜,那是次要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是孔子认为女子不该和男子并立。他顽固地站在男尊女卑的立场上,只承认武王有九个治理国家的能臣。这是他思想中保守落后的地方。大①二十年代我和张闻天。侯绍裘。李平心等同志先后在苏州乐益女子中学教书时,曾选编了一本《随园女弟子诗选》(上海光华书局出版),以表彰袁枚不轻视妇女的卓识。
  ②《论语·雍也》。
第 65/103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