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道"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关于这方面,贾谊也有不少论述。首先,贾谊区分了"道"与"理"。
他认为,"理"是指各种具体事物的规律。原则或特性。他说:"德有六理。??诸生者,皆生于德之所生;而能象人德者,独玉也。象德体六理,尽见于玉也,各有状,是故以玉效德之六理。"(《道德说》)这里,贾谊就是以玉的特性来比譬德之理。《说文》释"理"为"治玉也"。王夫之说:"玉浑然在璞而未有理,治之而文理见。事不治则理不著,治而后见其必然而不易焉,故曰'理在气中'。"(《说文广义》卷三)这说明"理"字本来是个动词,后来转化为名同,用以表征事物的特性和规律。贾谊有时又把这种具体事物的规律或法则称为"小道",而将宇宙的根本规律或法则称为"大道"。他在谈到人的教育时说:"古者年九岁入就小学,跟小节焉,业小道焉;束发就大学,跟大节焉,业大道焉。"(《容经》)这里讲的"小道",就是指的事物的具体原则或处世接物的具体方法,而"大道"则是指的宇宙的根本原则或治国的基本原则。贾谊书中所讲的"孝子之道"(《保傅》),"事君之道"、"事长之道"、"交接之道"、"慈民之道"、"居官之道"(《大政下》)等等,就属于"小道"的范畴。贾谊所讲的"大道"则是指作为上述"小道"的总和或根本的"至道"。他说:"黄帝曰:'道若川谷之水,其出无己,其行无止。'故服人而不为仇,分人而不博者,其惟道矣。故播之天下而不忘者,其惟道矣。是以道高比于天,道明比于日,道安比于山。"(《修政语上》)这种作为宇宙根本的"大道"是如何派生"小道"的呢?
贾谊认为是通过"德"这个环节:"道者,德之本也。'??德生理,理立则有宜,适之谓义。"(《道德说》)这种由大道派生出小道的过程,"若川谷之水,其出无已,其行无止。"其次,贾谊认为人们为了正确地行动,固然要掌握各种具体事物的"小道",但最根本的还是要把握宇宙的根本法则"大道"。这是因为,各种具体事物是变化元常的,只有"大道"才是比较稳定的、恒常的。在《鵩鸟赋》中贾谊说,宇宙万物"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因此,便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愚士系俗兮,窘若囚拘;至人遗物兮,独与道俱。众人惑惑兮,好恶积亿;真人恬漠兮,独与道息。释智遗形兮,超然自丧;寥廓忽荒兮,与道翱翔。"这段赋表面上道家气息十分浓厚,但是如果我们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它所强调的恰恰是叫人们不要为千变万化的现象所迷惑,而应当抓住宇宙发展的根本规律。我这种分析决非主观臆断,而是有着事实根据的。我们知道,贾谊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但我认为这种影响主要在方法论方面,而不是遗世独立的处世哲学方面。终贾谊一生,是忧国忧民的一生,并无出世与避世的思想,相反,他甚至极力反对政治上的无为。再联系贾谊其他著作,我们更可以看到,他也是反复强调把握大道的重要性和好处。例如在《修政语上》,当贾谊谈到"道高比于天"时说:"故言之者见谓智,学之者见谓贤,守之者见谓信,乐之者见谓仁,行之者见谓圣人。"这就是说,只有言道、学道、守道、乐道和行道,才能做到"智"、"贤"、"信"、"仁",才能成为"圣人"。在谈到"道"对治国的重要性时,贾谊说:"故治国家者,行道之谓,国家必宁;信道而不为,国家必空。故??道不可离也。呜呼!戒之哉!离道而灾至矣。"(《大政下》)这一切都是在叫人们注意把握根本大道。在《先醒》篇,贾谊告诫人们,只有掌握了"道",才能做到先醒,即先知先觉:"怀王问于贾君曰:'人之谓知道者先生,何也?'贾君对曰:'此博号也,大者在人主,中者在卿大夫,下者在布衣之士。乃其正名,非为先生也,为先醒也。彼世主不学道理,则嘿然惛于得失,不知治乱存亡之所由,忳忳然犹醉也。而贤主者学问不倦,好道不厌,锐然独先达乎道理矣。故未治也知所以治,未乱也知所以乱,未安也知所以安,未危也知所以危。故昭然先寤乎所以存亡矣。故曰'先醒',辟犹俱醉而独先醒也。故世主有先醒者,有后醒者,有不醒者。"这就是说,不论是人主还是布衣之士,只要认真学习,把握"道理",便都可以做到"先醒"。反之,如果不愿意学习,不善于总结经验教训,那么即使你贵为人主,也无法做到"先醒"。
(五)"道"是指伦理道德
《修政语下》有这样一段话:"师尚父曰:'吾闻之于政也,曰,天下圹圹,一人有之;万民丛丛,一人理之。故天下者,非一家之有也,有道者之有也。故夫天下者,唯有道者理之,唯有道者纪之,唯有道者使之,唯有道者宜处而久之。"这里讲的"有道者",就是掌握了"道"并按道行事的有道德之人。同篇还有这样一段话:周成王问鬻子"兴国之道奈何?"鬻子对日:"兴国之道,君思善则行之,君闻善则行之,君知善则行之。位敬而常之,行信而长之,则兴国之道也。"周成王又"敢问于道之要奈何?"鬻子对曰:"为人下者敬而肃,为人上者恭而仁,为人君者敬士爱民,以终其身。此道之要也。"这里,把"道"与"善"、"敬"、"恭"、"肃"、"仁"等伦理范畴联系起来,便使"道"具有道德属性了。
贾谊有时将作为道德意义之"道"与"义"连起来使用,这样便使"道"的道德含义更加鲜明。例如他说:"纣,圣天子之后也,有天下而宜然。苟背道弃义,释敬慎而行骄肆,则天下之人,其离之若崩,其背之也不约而若期。"(《连语》)这里的"背道弃义"就是指背弃道德仁义。《修政语上》说:"黄帝职道义,经天地,纪人伦,序万物,以信与仁为天下先。"这里讲的"职道义"就是以实行道德为自己的职志。贾谊认为,只有那些具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才能赢得天下的信任和拥护:"故爱出者爱反,福往者福来。《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其此之谓乎!故曰:天子有道,守在四夷;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春秋》)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贾谊书中的"道"范畴内容的确是十分丰富的,但就其涉及哲学的内容而言,不论就其属本体论的方面,还是属于认识论的方面,其基本倾向又都是朴素唯物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