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傅玄批评墨于道:"墨子兼爱是废亲也,短丧是忘忧也。"(《意林》卷五)这话与他的孝道观点不矛盾,遵的是古训,却不能完全解释他对晋武帝除服的看法。据《晋书·礼志中》记载,司马昭死后,晋武帝"遵汉魏之典,既葬除丧,然犹深衣素冠,降席撤膳"。实际上,晋武帝行的是"短① 唐长孺《魏晋南朝的君父先后论》,中华书局1983 年版《魏晋南北朝史 论拾遗》。他指出,河内儒学大族司马氏夺取曹魏政权,与儒家传统道德所倡的 "忠"不相符,又要扫除忠于魏室的人,只有提倡孝道,作为安身立命的指导。
① 详参《晋书·羊祜传》记载。
丧"旧制,皇太后死后同样也是"短丧",尽管《晋书》竭力为晋武帝开脱,但不能改变是他带头言行不一的事实。《晋书·羊枯传》记载了羊枯与傅玄之间就此事发表的议论:初,文帝崩,祜谓傅玄曰:"三年之丧,虽贵遂服,自天子达;而汉文除之,毁礼伤义,常以叹息。今主上天纵至孝,有曾、闵之性,虽夺其服,实行丧礼。丧礼实行,除服何为邪!若因此革汉魏之薄,而兴先王之法,以敦风俗,垂美百代,不亦善乎!"玄曰:"汉文以未世浅薄,不能行国君之丧,故因而除之。除之数百年,一旦复古,难行也。"祜曰:"不能使天下如礼,且使主上遂服,不犹善乎!"玄曰:"主上不除而天下除,此为但有父子,无复君臣,三纲之道亏矣。"祜乃止。羊祜弄不明白司马氏以孝治天下,为什么武帝不恢复古礼而仍行短丧之制,不遵守丧服之制却装出行礼的姿态。傅玄既然能理直气壮地批评"短丧是忘忧也",就应该对晋武帝的自欺欺人也有一番疵议才是,或者他有与羊祜相同的认识也近乎合理,然而他曲成其议,还堵了羊祜的嘴。①当然,为尊者讳,这是一理,傅玄难违;但关键是,傅玄有意为司马氏政权掩饰,所谓"孝道",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作出相宜的解释。
总之,傅玄崇"仁"重"孝",内"孝"外"仁";"仁"不"兼爱",但要"兴利";"孝"可"短丧",以"事亲"为重,代替忠节。这种顾此失彼、不无破绽的论述,意在为司马氏的禅代制造理论根据。请看他说的这段话:《论语》,圣人之至教,王者之大化。《乡党》则有朝廷之仪、聘享之礼,《尧日》则有禅代之意。
(《意林》卷五)
《论语·尧曰》开篇就讲:尧让位于舜,舜又让位于禹;尧说的"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这段话,在汉魏禅代、魏晋禅代的策文里都照抄而用,以为遵从天命之意。傅玄特举《论语》中的《乡党》、《尧曰》两篇,只能说他在为司马氏寻找舜、禹禅代的典仪根据,而不是泛泛而论。
另外,《傅子》中除了崇礼重孝方面的论述外,也还涉及到礼制中的其他内容。例如:嫂叔之服(见《通典》卷九二),继母之服(见《通典》卷九四),继父之服(见《意林》卷五),以及曹魏时饰服、冠冕、车乘等规定或变化等等。这些内容没有特别值得注意之处,无需一一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