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期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于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乎!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尽管人们从小便在语文课本和各种诗歌选本上多次读过这首诗,但是当他们再一次读它时,仍会受到深深的感动。诗人在床头屋漏、长夜难眠的窘迫境遇中仍然推己及人,想到遭受同样痛苦的天下寒士,并抒发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愿,甚至表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何等崇高的精神,何等博大的胸襟!①杜甫就是用这种广博的仁爱精神去① 此诗系年据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
① 郭沫若先生曾对此诗大加訾议(见《李白与杜甫》中《杜甫的阶级意识》一节)。学术界对郭说普遍持不同看法,萧涤非、罗宗强二先生的反驳尤中肯綮,详见《关于〈李白与杜甫〉》(载《杜甫研究》)与《李白与杜甫生活理想之比较》(载《李杜论略》)。我们怀疑郭先生的那番议论并非他的由衷之言,兹不赘述。
拥抱整个世界的,所以杜诗中写到天地间的一切生灵时都出之以爱抚的笔触:"尚怜四小松,蔓草易拘缠。霜骨不甚长,永为邻里怜。"(《寄题江外草堂》);"筑场怜穴蚁,拾穗许村童"(《暂住白帝复还东屯》);"盘飱老夫食,分减及溪鱼"(《秋野五首》之一)。在杜甫心目中,天地间的万物都与人一样,应该沐浴在仁爱的氛围之中。《题桃树》云:"小径升堂旧不斜,五株桃树亦从遮。高秋总馈贫人实,来岁还舒满眼花。帘户每宜通乳燕,儿童莫信打慈鸦。寡妻群盗非今日,天下车书正一家。"杨伦评曰:"此诗于小中见大,直具民胞物与之怀,可作张子《西铭》读,然却无理学气。"(《杜诗镜铨》卷--),宋儒所谓"民胞物与"是理论演绎的结果,而杜甫却从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中体现了这种精神,所以更为感人。
正由于杜甫的仁爱精神具有推己及人的性质,所以当他目睹天下苍生(乃至天地间一切生命)遭受茶毒时就与自身或自己的亲人在受苦受难一样,为之忧愁、焦虑、哀伤、愤怒。广博的仁爱精神使诗人自觉地承担起人间的一切苦难,并把解救苍生视为自己的使命,从推己及人到"己溺己饥",再到自许稷契,这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心理逻辑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