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杜甫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律诗最基本的特征是格律,其中尤以声律和对仗两点最为显著,杜甫在这方面倾注了比其他诗人更多的心血。先看第一个方面:律诗的声律即平厌① 例如纪昀云:"'诗之精者为律'句太套,古体岂诗之粗者?(《瀛奎律髓汇评》卷首)。① 杜诗的各种版本收诗篇数略有出入,例如《钱注杜诗》共收诗一千四百二十三首,但这不会影响我们的分析结果。
  相对相粘之规律,但社诗在遵守这个规律的同时还有更为细密的讲求,即双声叠韵的运用。清人周春著有《社诗双声叠韵谱括略》八卷,对杜诗中运用双声叠韵的情形作了十分详细的论述。在周书所举的五百六十八联双声例句中,出于律诗的有四百十联;在二百九十联叠韵例句中,出于律诗的有二百三十一联,可见杜诗中的双声叠韵主要是用于律诗的(参看刘知渐、熊笃《如何理解杜甫的诗律》,《草堂》1983 年第1 期)。周氏指出:"双声叠韵,分而言之,三百篇所早有。沿及两汉魏晋,莫不皆然。但尔时音韵之学未兴,并无所谓双声叠韵名目,故散见而不必属对也。自沈约创四声切韵,有'前浮声,后切响'之说,于是始尚对者。或各相对,或互相对,调高律谐,最称精细。唐初律体盛行,而其法愈密,惟少陵尤熟于此,神明变化,遂为用双声叠韵之极则。"(《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卷一)他把杜诗中的双声叠韵与律诗联系起来予以考察,并指出其历史渊源,是很有道理的。虽然周氏在具体分析时颇流于琐碎,但他确实独具只眼地指出了杜诗声律精妙的一个奥秘,我们试看几个例子(字下加"一"号为双声,字下加"·"号为叠韵):"美名人不及,佳句法如何"(《寄高三十五书记》)
  "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二)"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先寄严郑公五首》之四)
  "恍惚寒山暮..,透迤..白雾昏"(《西阁夜》)
  "消息多旗帜..,经过叹里闾.."(《赠李八秘书别三十韵》)
  "云移雉尾..开官扇,日绕龙鳞识圣颜"(《秋兴八首》之五)
  有双声对双声,有叠韵对叠韵,也有双声对叠韵,还有两句中各用二组或三组双声叠韵的,错综变化,不拘一格。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律诗的声调更显得回环往复,铿锵悦耳,实可视为对律诗平仄格律的加强。
  我们再看第二个方面:杜诗中的对仗之工整精妙,历来使人叹为观止,限于篇幅,不能一一细述。这里只想指出下面两种情形:一是"当句对",例如:"南极..一星朝北斗..,五云..多处是三台.."(《送李八秘书赴杜相公幕》)。"高江急峡....雷霆斗,翠木苍藤....日月昏。"(《白帝》)。"古往今来....皆涕泪..,断肠分手....各风烟.."(《公安送韦二少府匡赞》)。未一例中"古往今来"与"断肠分手"、"涕泪"与"风烟"分别是两组句中自对,所以这一联诗貌似不对而实为工对。二是"流水对",例如:"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孤雁》)。
  "岂谓尽烦回绝马,翻然远救朔方兵"(《诸将五首》之二)。
  流水对使诗句呈一气流转之风姿,从而避免了对仗易有的板重之病。
  由此可见,杜甫对于律诗的格律不仅是遵循规则,而且有所创造,其"诗律细"的程度已超越了格律的要求。
  一般说来,诗歌的样式与内容之间并不存在固定的对应关系。但五七言律诗在发展的初期却有一个约定俗成的题材范围。在初、盛唐时期,题材范围最狭窄的诗体要算是七律,它一开始几乎总是以应制诗的面目出现的。稍后,它的题材范围渐渐扩大到文人唱酬、流连光景等,但仍是畛域甚小。五律的情况要好一些,但也不外是抒写性灵、描摹景物和咏史怀古等,与古体诗相比,它的题材范围仍然不够宽广。在杜甫之前,这基本上已成了一种风会。杜甫的早期诗作也显示出他受到这种风会的影响,但他后来却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打破了这一藩篱,从而为律诗的题材内容开辟了新的天地。让我们以七律为例对此作一些论述。
  七律滥筋于梁、陈,定形于初唐。①初唐及盛唐前期的七律虽然声律对仗日趋精严,但内容的狭小、贫乏却严重地影响着这种新诗体在艺术上的发展,即使是杜甫也未能例外。例如作于乾元初年的《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紫定殿退朝口号》、《题省中壁》等诗,内容近于应制诗,艺术上也并不比其他诗人高明。②但是杜甫的七律很快就打破了"应制之体"的束缚:曲江二首(其一)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此诗亦作于乾元初年,可是它从内容到形式都已体现了新的气象。刘辰翁评曰:"小纵绳墨,最是倾倒,律诗不甚缚律者。"(《唐诗品汇》卷八四引)此诗声调谐婉,对仗工稳,并不象杜甫的晚期七律那样拗峭偃蹇,为什么竟是"不甚缚律者"呢?蒋金式评曰:"只一落花,连写三句,极反复层折之妙。接入第四句,魂消欲绝。"(《杜诗镜铨》卷四引)这是从意脉语气的角度作出的回答,说得很好。但我们认为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此诗的内容已经与"应制之体"相去甚远了:诗从落花写起,在无可奈何的伤春情绪中浸透着深沉的人生感慨,第三联的写景中更融入了对国家兴衰的伤感。举凡歌功颂德之语,端庄华丽之景,都已一扫而空。不平衡的感情注入了以对称、平衡为基本特征的形式之中,就是此诗"不甚缚律"的深层原因。随着杜甫人生阅历的越来越丰富,人生感慨的越来越深沉,他的七律也离"应制之体"越来越远。杜甫入蜀以后,他的七律已经以抒写漂泊支离的身世之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为主要内容,从而完成了为七律题材开拓新天地的使命。这种开拓在七律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在七律中注入了丰富而深刻的政治内涵,使这种诗体彻底跳出了宫廷和贵族生活的小圈子,从而成为能够表现社会、时代等广阔内容的新手段。①管世铭云:"七言律诗至杜工部而曲尽其变。??其气盛,其言昌,格法、句法、字法、章法无美不备,无奇不臻。横绝古今,莫能两大。"(《读雪山房唐诗钞》卷一八《七律凡例》)诚为确论。七律艺术所以会在杜甫手中臻于成熟而且曲尽其变,题材内容的开拓是根本原因。
  刘熙载曰:"律诗声谐语俪,故往往易工而难化。"又曰:"律诗不难① 七律形式的最后确立在唐中宗景龙年间,见赵昌平《初唐七律的成熟及其风格渊源》(载《中华丈史论丛》1986 年第4 辑)。
  ② 例如贾至、王维、杜甫、岑参的四首《早朝大明宫》诗,后人或以王诗为最佳(如胡震亨、冯舒),或以岑诗为最佳(如杨万里、陆时雍),也有人认为杜诗最佳(如何焯),但是正如纪购所言,"此种题目无性情风旨之可言,仍是初唐应制之体。"(《瀛奎律髓汇评》卷二)所以四人之诗难分高下。① 参看程千帆、张宏生《七言律诗中的政治内涵》(载《被开拓的诗世界》)。于凝重,亦不难于流动,难在又凝重又流动耳。"(《艺概》卷二)这是他对自唐至清历时一千多年的律诗发展史的总结。杜甫虽然生活在律诗刚刚形成的时代,但他在实际创作中也已领悟到这个艺术规律了。杜甫论诗曰:"精微穿溟涬,飞动摧霹雳"(《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雕刻初谁料,纤毫欲自矜。神融蹑飞动,战胜洗侵陵"(《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敬赠郑谏议十韵》),这些话都表示了"工而能化"、"又凝重又流动"的意思。如上所述,杜诗的声调、对仗等细节方面已经体现了严整之中包含变化的特点,而杜诗的意脉、章法则更是从整体上体现了"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的艺术化境。
  月 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王嗣奭赞曰:"意本思家,而偏想家人之思我,已进一层。至念及儿女不能思,又进一层。"(《杜臆》卷二)今人分析此诗时也常常复述这个观点,其实除了构思奇特之外,此诗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即意脉的流转自如。诗人独自在沦陷的长安,有家难归,因望月而怀远。首联想象在鄜州的家中,妻子正独自望月。颔联中有"遥怜"二字,似乎叙事的角度又回到了长安,其实这仍是烘托妻子之孤单:儿女幼小,不解思父,故只能"闺中独看"。颈联摹写她在月光下的情态,曰"湿"曰"寒",都是形容她望月时间之久。
第 38/115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