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杜甫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其三
  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生别展转不相见,胡尘暗天道路长。前飞鹅后鸧,安得送我置汝旁?呜呼三歌兮歌三发,汝归何处收兄骨?
  其四
  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长淮浪高蛟龙怒,十年不见来何时。扁舟欲往箭满眼,杏杏南国多旌旗。呜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为我啼清昼。
  其五
  四山多风溪水急,寒雨飒飒枯树湿。黄蒿古城云不开,白狐跳梁黄狐立。我生何为在穷谷?中夜起坐万感集。呜呼五歌兮歌正长,魂招不来归故乡。
  其六
  南有龙兮在山湫,古木枝相樛。木叶黄落龙正蛰,蝮蛇东来水上游。我行怪此安敢出,拔剑欲斩且复休。呜呼六歌兮歌思迟,溪壑为我回春姿!
  其七
  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
  正象杜甫的单篇七古的章法比五古更为奇崛顿挫一样,他的联章七古的结构也更多地呈现出跳荡变化的特点。《同谷七歌》这组诗在结构上也是精心安排的,浦起龙指出:"七首皆身世乱离之感。徧阅旧注,疑后三首复杂不伦。杜氏连章诗,最严章法,此歌何独不讲?及反复观之,始叹其丝丝入扣也。盖穷老作客,乃七诗之宗旨,故以首尾两章作关照,余皆发源首章,条疏于左:一歌,诸歌之总萃也。首句点清'客'字。'白头'、'肉死',所谓通局宗旨,留在未章应之。其'拾橡栗',则二歌之家计也。'天寒'、'山谷',则五章之流寓也。'中原无书',则三歌、四歌之弟妹也。'归不得',则六歌之值乱也。结独一'哀'字、'悲'字,则以后诸歌,不复言悲哀,而声声悲哀矣。故曰诸歌之总萃也。"(《读杜心解》卷二)的确,第一首是全诗的总括,以后六首前后贯串,给人以很强的整体感。可是这组诗更值得注意的结构特点是变化神妙,不可端倪。施补华说:"《同谷七歌》,首章'有客有客',次章'长镵长镵',三章'有弟有弟',四章'有妹有妹',皆平列。五章'四山多风',忽变调。六章"南有龙兮',又变调。七章忽作长调起,以航骸之词收足。有此五、六章之变,前四章皆灵。有七章长歌作收,前六章皆得归宿,章法可学。然二章'长镵长镵'与'弟'、'妹'不类,又不变之变。"(《岘佣说诗》)施氏指出其章法多变很对,可惜他仅仅从字句上着眼,其实还有更重要的地方:第一,七首诗都是前六句押一个韵,至后二句忽然变韵,其中一、五两首从厌声韵变为平声韵,三、四两首从平声韵变为厌声韵,第七首从上声韵变为人声韵,只有第二首是在去声内转韵,第六首是在平声内转韵,韵脚的多变使全诗的声调忽抑忽扬、忽徐忽疾,很好地配合了抑塞历落的感情变化。第二,七首诗的内容多变,一、二两首都是实写自己目前的处境;三、四两首忽然将思绪抛向远方的弟妹;多为想象之语;后三首又回到眼前,然改以抒感为主。第六首的情形尤其值得注意,因为其它六首都用赋体,唯独此首用比兴手法写成。潘柽章曰:"前后六章,皆自叙流离之感,不应此章独讥时事。此盖咏同谷万丈潭之龙也。龙蛰而蝮蛇来游,或自伤龙蛇之混,初无指切。"(《杜诗博议》,《杜诗详注》卷八引)认为如果第六首是用比兴体讥刺时事,就与其它六首不同,所以硬把它释成也是咏当地实景。其实正如王嗣奭所云:"山有龙湫,因之起兴,大抵以龙比君,而蝮蛇以比小人或乱贼,非实事也。盖此时蛇龙俱蛰矣。"(《杜臆》卷三)岁暮天寒,安能有蝮蛇在水上游!不管此处的"蝮蛇"是指李辅国等奸邪还是史思明等叛将,①它毫无疑义是想象之词,比兴之体。杜甫在总体上是"自叙流离之感"的,《同谷七歌》中插入"独讥时事"的第六首,正是有意要打破结构上的整体划一,这是杜甫联章诗章法的一大特点,《前出塞九首》中第六首的忽发议论体现了这一点,第一章中所引的《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中的九首诗部泛咏山林景物,唯独第三首专咏一种绝域异花,也体现了这一点。这种写法能在组诗的严整结构中掺入错落有致、一多对比的因素,从而使全诗摇曳生姿。①胡应麟说:"《七歌》亦仿张衡《四愁》,然《七歌》奇崛雄深,《四愁》和平婉丽。汉、唐短歌,各为绝唱,所谓异曲同工。"(《诗薮》内编卷三、清人申涵光说:"《同谷七歌》,顿挫淋漓,有一唱三叹之致,从《胡前十八拍》及《四愁诗》得来,是集中得意之作。"(《杜诗详注》卷八引)这些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更应该指出的是社诗的独创性,尤其是奇崛顿挫的结构不但与顺着东南西北的方向铺陈的《四愁》诗大异其趣,而且比按着时间顺序叙事的《胡前十八拍》更为变化莫测,体现了杜甫对诗歌结构的惨淡经营。
  沈德潜说:"少陵歌行,如建章之宫,千门万户,如矩鹿之战,诸侯皆从壁上观,膝行而前,不敢仰视。如大海之水,长风鼓浪,扬泥沙而舞怪物,灵蠢毕集。"(《说诗晬语》卷上)这一风格描述的主要对象就是杜诗那种严整细密又波澜起伏,法度森然又变化莫测的结构,这种结构在杜诗的七古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但在其它诗体(如五古、五排)以及组诗中也有所体现。从语言、意象到结构,杜甫在诗歌艺术的不同层面上都付出了巨大的① 《钱注杜诗》卷三引吴若本性以为这是指李辅国等逼迫玄宗事,浦起龙则认为指"史孽寇逼"(《读杜心解》卷二),我们倾向于后一种看法。
  ① 程千帆师对此有精辟的分析,见《古典诗歌描写与结构中的一与多》(载《古诗考索》)。努力,取得了惊人的造诣。

 
四、诗律:"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
  杜甫论艺,常常提到"律"字,如"遣词必中律"(《桥陵诗三十韵》),"文律早周旋"(《哭韦大夫之晋》),而最引人注目的则是"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一句。广义的诗律是泛指诗歌创作的规律、法则,并不专指律诗艺术,更不可等同于律诗的"格律"。胡应麟说杜诗"体裁明密,有法可寻"(《诗薮》外编卷四),杜甫的全部诗歌确实具有"有法可寻"的特点,从遣词造句到谋篇布局,处处体现出匠心独运的艺术规范,这是"诗律细"的确切涵义,实际上已涵盖了上面三节的全部内容。但是在本节中,我们想要探讨的是杜甫的"诗律"在律诗范围内的具体表现,也即杜甫在律诗写作中所取得的艺术造诣。我们这样做的理由有两点,第一,虽然方回所云"文之精者为诗,诗之精者为律"(《瀛奎律髓序》)颇以立论偏颇而为后人讥评,①但律诗确实称得上唐代的"一代之胜"(焦循《易余籥录》卷一五),因为律诗是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才出现的一种新的形式,前代诗人在丽辞和声律两方面经过几百年的艰苦探索而取得的成就都凝聚在这种新兴诗体之中了。与古体诗相比,五七言律诗更加鲜明地体现出唐诗对前代诗歌的超越,也更加深远地影响着唐以后的历代诗坛。杜甫是唐代律诗艺术最高成就的体现者,探讨杜甫在律诗艺术上取得的造诣,对于我们准确评价杜诗在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是十分必要的。第二,律诗在全部杜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根据浦起龙《读杜心解》卷首的《目录》和《少陵编年诗目谱》,我们把杜诗按创作时期和诗体编成下表:①
  诗体  篇数  时期  .
  五古  七古  五绝  七绝  五律  七律  五排  七排  合计  .入蜀以前125   49   1   2   154   24   35   1   391  .成都至云安51   43   15   62   221   54   25   2   473  .夔州以后87   49   15   43   255   73   67   5   594  .总计  263   141   31   107   630   151   17   8   1458  .
  从此表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即使不包括绝句,杜甫的律诗(包括排律)篇数仍有九百十六首,远远超过古诗的总数四百零四首。而且,越是到后期,杜诗中律诗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在入蜀以前的二十多年中,杜甫的律诗共有二百十四首,只比古体诗(共一百七十四首)多五分之一,但在夔州以后的五年内,杜甫共写了四百首律诗,竞是古体(共一百三十六首)的近三倍!由此可见,杜甫所说的"晚节渐于诗律细",主要是以律诗作为其载体的。
第 37/115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