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文学经典 » 名家作品 » 茅盾文学奖作品集第三届《金瓯缺》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小弟等来此,也是奉上级派遣,情非得已.适才言语唐突,误冒虎威,太尉切莫见怪."一面诺诺连声,一面倒控着身体,退到戟门口,转身撒腿就溜.
走在路上,他们惊魂甫定,就彼此埋怨起来:
"都怨你老哥这'违抗圣旨'、'窝藏钦犯'八个字下得重了,岂不知他那个毛躁性子,狗脸翻转不认人.适才不是小弟转篷得快,这台戏大家怕要下不得台了."
"老兄还来责怪于俺,俺早就说过,他是出名的'杨霹雳',连宣相也要担待他三分,不是你们大伙儿嚷着要来,俺岂敢来撩他的虎须?"
"休提,休提!事情做出来了,悔也无益.如今且商议怎生在宣相面前销这笔帐!"
杨可世顶着杀头的罪名,把李孝忠硬保下来.立里客竭力撺掇童贯要严办杨可世,煞煞统帅部的威风.童贯却又一次乖巧地让了步.童贯对于种师道以下的西军高级军官向来是软硬兼施,恩威并用.杨可世是他多年来提拔拉拢的军官,以后还有驱策利用之处,不能逼之过甚,把他完全逼到种师道一边去,对李孝忠的上司种师中更要留个余地.最后结案下来,只把李孝忠办了个革职为兵的罪名,其他参加袭击的官兵一律罚饷一个月,聊示薄惩.种师中、杨可世不能够希望得到更加满意的发落了,宣抚司要维护其威信,这已经算是最大限度的让步.
经过这一案件的处理,原来热气腾腾的广大官兵忽然沉默了.这是一场倾盆大雨浇灭了内心之火的沉默,这是一种预示着灾祸的不祥的沉默.有经验的将领们看得出这种突如其来的降温意味着什么,将会带来怎样严重的后果.
①辽官制有两套机构.叫契丹、奚等族的贵族任北面官;掌各部落事,以汉族地主为南面官,掌管汉族人民的民政.军政大权都掌握在北面官手里.
②委任状.
③在前线临时搭建的掩蔽体称为窝铺或窝棚,规模较大的称为口铺.
④宋人称西夏为河西家.
⑤拽剌,辽军中级军官.
第十三章
(һ)
从来没有间断过从辽统治地区逃回来的广大汉族人民,即使在两个朝廷维持着一般和平关系的时期也是如此.这才是真正不愿在异族统治下过奴隶生活的老百姓.自从前线存在着交锋状态以来,辽加强了边防力量,加紧了边境的巡逻盘查,但是利用黑夜、浓雾、他们熟悉的地理环境和辽军防范偶然疏忽的机会,潜行南渡,甚至利用一点武装力量,乘间杀死几个辽的边防巡哨部队、强行渡河的汉儿们却是更加频繁了.
他们中间只有极少数人才带着宋军发射过去的旗榜.旗榜虽然号召他们南归,他们能看到它的机会却是十分有限的,因为旗榜都被契丹军队没收了.他们中间有一部分人辗转听到过有关旗榜的传说,在辽军中,这件事被封锁起来,严禁彼此谈论.但是在十万大军中,要对这样每天大量公开进行的事实做到绝对的保密,几乎是不可能的.总是有些人有意、无意地把消息,甚至把实物外传.但是问题不在这里.人们回不回来,与旗榜无关.除非是形格势禁,严格的条件限制了他们,否则他们总是要南归的,一有机会就逃回来,好像河堤决了口,水必须外流一样.
一个深夜里,有—大批汉儿①,分成几处渡河,然后集结在一块,没等到天亮,就奔赴宋军来了.这批人中间,男女老幼都有,他们形容枯槁,衣衫褴褛.他们丢了所有的土地、房屋、家具、农具,除了随身衣服和可以携带的一点细软以外,一切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统统丧失了.他们还不知道今夜可以宿在哪儿,有什么可以捞到吃的,但是他们有着回到自己家乡,回到亲人身边来的坚定信心.他们一碰到宋军,就热情地、兴奋地、迫不及待地跟亲人们讲起他们的冒险史来.一切经历过艰险困难的人,一旦回到亲人身边来总是这样说话,这样把一口口的苦水吐出来的.他们争着、抢着,好不容易才说清楚他们怎样昼伏夜行,绕过好几道巡防线,躲过几起巡哨队才得偷渡过河.有人到了这个已经算是安全的地方才想起父母妻儿还留在那边不得同来,有人则因为一起出来的亲戚们在半途中失散了,他们如果终于到不了这儿,又回不到那边,很可能是被巡防的辽军截杀了,因而失声痛哭起来.这一场已经隐忍克制了好几天才突然爆发的恸哭,使人感到特别悲伤.
正在最前线驻屯巡防的裨将杨可胜延接了这批客人,初步为他们安排了食宿,就沉思起来.杨可胜是杨可世的弟弟,却不像老兄一样的暴躁脾气,碰到事情都要用脑筋想一想,军队里给了他一个绰号,叫做"杨三思",他可以当之无愧.
两军相峙,忽然从敌方来了一大批人,首先就要警惕起来,从坏的一方面来考虑,这里有没有敌方的阴谋诡计,是不是派了一批奸细混到他们的队伍中来?他认真地考察了他们的情况,弄清楚了他们相互间的关系——他们全都是亲戚,分析了他们那虽然混乱,却可以贯串起来的叙述.排除了一切疑点以后,才肯定他们确是一批心怀汉家、冒险南归的老百姓.这批人人数多,影响大,不同于往常零零星星的几个人,这值得作为一件重要的事情向上级汇报.
杨可胜谨慎的考虑和妥当的安排受到统帅部和宣抚使本人的嘉奖.
第 120/377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