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历史上的义利之辨
义利问题是人类社会关于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分配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以不同方式对此进行的不同讨论,这就是有名的义利之辨。现略举数例如下,以见一斑。
1.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①。孔子主张爱人,墨子也主张爱人,但孔子主张爱有差等,墨子主张爱无差等;孔子主张仁,墨子也主张仁,但孔子的仁是爱有差等的仁,而墨子则主张兼爱的仁。这是他们思想上原则件的区别。墨子不赞成孔子的推己及人,而主张爱人如己,主张利他,主张公利,反对私利。他认为,义就是利,义利是一致的,都是为天下人所亨受的。墨子说"义,利也"②,这个利就是"国家百姓人民之利"③,而不是私人之利,所以他主张"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④他认为爱不是空的,爱的实际内容就是利。仁者爱人,主要就表现在为天下人谋利,不做妨害人民利益的事。他特别反对浪费,主张节约,而节约又不是寡欲,主要是为了能经常满足基本生活的需要。可见墨子的思想境界很高,可惜曲高和寡,不是当时社会一般人所能接受的。
2.荀子的"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①。荀子既重视义,也重视利,认为义利二者乃人之下可或缺的常情。但在实行中,对义利二者,荀子也是把义放在第一位,所以他说:"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②那么"其所以求之之道"异在哪里呢?异就异在君子以义在先,小人以利在先。所以,荀子又说:"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③上面讲的是个人,大而至于就一个国家而言,亦然,那就是"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④。以上继承了孔子儒家思想并在唯物主义方面有所发展的思想家荀卿关于义利的观点和孔子的观点大体相同,且更为明确。3.盂子的"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⑤。盂子继承了孔子的义利观,但更发展了孔子重义的思想,甚至回避言利,有点过头。梁惠王问盂子:"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听到利字很反感,立刻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尖锐地用"仁""义"把梁惠王提出的"利"顶回去,表面上看似乎盂子只要仁义,不要利,很迂腐。对当时社会政治的实际情况作些了解,也许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盂子并非"无的放矢",也不能说是迂腐。当时朝政腐败,国与国之间相互争夺,战争频繁,田园荒芜,民不聊生,正像盂子所说的那样: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①又说: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①《墨子·兼爱》。
②《墨经上》。
③《墨子·非命上》。
④《墨子·兼爱中》。
①《荀子·大略》。
②《荀子·荣辱》。
③《荀子·儒效》。
④《荀子·大略》。
⑤《孟子·梁惠王上》。
①《孟子·梁惠王上》。
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②这是一幅多么凄惨的民不聊生、饥寒交迫、死亡相继的、令人目不忍睹的暴政图啊!在这种惨痛的情景前,孟子大声疾呼行仁义,有何可厚非呢?!孟子讲的仁义不是空话,而是有内容的,用现在的话讲,盂子说的仁义实相当于实行开明政治以解救人民于苦难。孟子提倡的仁义的实际内容,就是仁爱的(仁)、公平合理的(义),对人民有实际利益的行政措施。这个措施,且看盂子自己是怎样说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村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树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矢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①这又是一幅多么令人兴奋的古代民乐图啊!这幅图就是盂子提出的仁义措施的结果。孟子这里反对的利是指什么呢?这个利就是指的"王何必曰刊"的利,其内容和结果就是孟子说的"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就是"上下交争利,而国危矣"。盂子在这里根据当时具体情况,用对比的方法,一面用造福于民的"仁义",一面用反对残害人民的所谓"利",来告诫政治上不清醒的梁惠王,望他改过,从历史的观点来看他这样讲是有道理的。可见孟子对梁惠王的告诫,思想很清楚,实现起来才真有利,并非空话。这就是孟子关于义利之辨的见解。4.董仲舒的"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②。准也不能否认人要吃饭才能活下去,别的可以说谎话、空话,只有吃饭问题总得说实话。因此毫不奇怪,即使信神信鬼的董仲舒也不得不说:"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③在最实际的吃饭问题上,他就不得不承认"利以养其体"、"体不得利不能安",但涉及到抽象思维问题(例如仁义道德等),他就信口开河、语实"疏阔"了,"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就是明证。且看南宋的叶适是怎样批评这句话的。他说:仁人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此语初看极好,细看全疏阔。古人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后世儒者行仲舒之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耳。①再看清朝颜元对此的评论,他说:世有耕种而不谋收获者乎?世有荷网持钩而为计得鱼者乎???这不谋不计两不字,便是"老无""释空"之根。??盖正谊便谋利,明道便计功,是欲速,是助长,全不谋利计功,是空寂,是腐儒。②叶适、颜元对董仲舒义利之辨的批评可谓一针见血,打中了董仲舒这位儒家虚玄浮空的要害。董仲舒关于义刊之辨的思想不仅大大落后于孔子,而且大大篡改了孔子本义。5.宋明理学派的"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为简约计,特把宋明理学派放在一起谈,虽然其中有程朱理学派、陆王心学派等等之分,但在义②《孟子·梁惠王上》。
①《盂子·梁惠王上》。
②《前汉书·董仲舒传》。
③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莫重于义》。
①叶适《习学记言》卷二十三。
②《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
利问题上实属大同小异。宋明理学派的主要特点就是把义利完全隔离、对立起来,例如程颢说: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惟义利而已。①义利本来是统一的、密不可分的,没有利也就没有义,没有义也就没有利。按程颢的意见,义利则水火不相容,有利则无义,有义则无利,这既悖理,也不符合事实。朱熹学了董仲舒的手法,表示"口鼻耳目四支之欲,虽人之所不能无,然多而不节,未有不失其本心者"②。这是在不吃饭就活不下去的事实前面,不得不讲这句过门话,接着他就道貌岸然地大讲其所谓理学了。他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③又说: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④王守仁也说:学者学圣人,不过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①朱熹、王守仁这里讲的"天理"就是"义",讲的"人欲"就是"利"。他们二人所讲的话无论从内容上、文字上、口气上都如出一辙,实际上和程颢一样,都认为义和利两者不能并存,好像一个人只要讲天理就可以不要人欲也能生活了。其实,没有人欲,不满足一定的人欲,人也就不存在了;没有人,还有天理吗?这难道不是普通人都能明白的道理吗?人类社会的发展就在乎不断发展和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包括精神生活),而现在理学派居然想出一个理学,说是要灭人欲,这不显然和社会发展历程背道而驰吗?理学派的人很多,因为是大同小异,其他人的话就不一一列举了。6.颜元的"义中之利,君子所贵也"。清朝思想家颜元(1635-1704)对孔子以来两千余年间关于义利之辨提出了一个较全面、较合理的见解,似乎这也可以说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此问题讨论的一个"小结"。今后对此问题,如果还有提出讨论之必要,那就是另一个历史阶段的事了,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科学的先进理论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新的讨论,结出新的成果,指导新的实践。颜元兼顾义利,而又强调"义以为利",这比孔子的义利观又前进了一步。他说:??利者义之和也??义中之利,君子所贵也。①颜元根据"利者义之和也"的精神,为孟子批驳"王何必曰利"的"利"字作了合理的解释。他说:"孟子极驳利字,恶夫搞克聚敛者耳,其实,义中之利,君子所贵也。"意思就是说,孟子在梁惠王面前大声疾呼反对"王何必曰利"的"利"字,其原因和目的是厌恶朝政腐败和贪官污吏(掊克聚敛者),而不是反对合乎义的利。前已讲过,盂子仁义的实际内容就是实利和实惠。可见颜元的态度是公正的。颜元斥责董仲舒,认为他提出的"正其谊不谋其利"和"明其道不计其功"为"空寂""腐儒"之见。故"予尝矫其偏,改云正其谊而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②。他的弟子李对董仲舒的"正谊"、"明道",也驳斥说:"??事不求可,将任其不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