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啥人?”金学曾问。
“你来的路上,人多不多?”
“多,”金学曾瞅了陈瑞与王龙阳一眼,纳闷地说,“这么大一座省城,常年都是人多,这有什么稀奇的。陈大人问这话是什么意思?”
陈瑞笑容一敛,脸色立刻就很难堪,他说道,“咱是问你,路上人是不是比平常多。”
“这个……”金学曾略一思索,“下官倒没有作比较。”
“没有人拦你的轿子?”
“没有,”金学曾听出话中有话,连忙问道,“陈大人,发生了什么事?”
“何心隐一抓,他的那些徒子徒孙得了讯儿,都纷纷从各地涌进了省城。”
“怎么,这些人想闹事?”
“巡捕房的密探得到消息,这些人以洪山书院为据点,正商量着如何营救何心隐。”
却说那天晚上陈瑞被金学曾说动,当即签了拘票将何心隐秘密捉拿归案。第二天一到衙门,便有一些部属前来向他打探此事。这些部属中也有一些何心隐的崇拜者,因此说起话来向灯的向灯。向火的向火,倒把本来在兴头儿上的陈瑞说得心神不定了。陈瑞甚至有些后悔不该一时头脑发热签发了拘票。在衙门里坐一天,前来为何心隐说情的人踏破了门槛儿,这其中就有无可禅师。但人既然抓了,放是不能放的,不放又总得说个理由,陈瑞于是尽把责任推给金学曾。头天晚上何心隐一入大牢,陈瑞就要金学曾立即用六百里加急方式向尚在归京路途上的张居正禀告此事。陈瑞之所以自己不肯出面上奏,原也是留了个心眼儿,一旦这件事做错了,责任就该由他金学曾一人独自承担。若做对了,他的一份功劳自然也埋没不了。他取了这种可进可退的态度,原也是久历官场练得炉火纯青的骑墙术。但是,这两三天来,何心隐事件在省城引起轩然大波,不单那些私立书院的学生酝酿闹事,就是省府两处官学以及一些衙门里的普通官员,甚至贩夫走卒甲首皂隶,也都愤愤不平夹枪夹棒地发表议论,本来平安无事的省城,这一下反倒弄得黑云压城山雨欲来。陈瑞担心局势骤变,便把按台学台两位找来会揖,商量应对之策。
巡按御史王龙阳因为事先没有参与此事,虽然参加会揖,也只是带了两只耳朵来,并不肯主动发表意见。金学曾向来不知道“害怕”二字,对形势的估计不像陈瑞那样担心。这时候,见陈瑞哭丧着脸,他反倒安慰道:
“陈大人,你不用担心,何心隐的徒子徒孙,都是一些半尴不尬的货色,做不成什么大事。”
“千万不可掉以轻心,”陈瑞觉得金学曾的乐观没来由,加重语气说道,“咱们千万不能打虎不倒反为所伤。王大人,你意下如何?”
“是啊,不要留下疏失。”王龙阳附和着说。
“金大人,给首辅的揭帖,发出了吗?”陈瑞又问。
“当天夜里就发出了,按您的意思,六百里加急。”
“已经三天了,”陈瑞扳着指头算,“再过一两天,首辅才收得到,他如果及时回件,最快还得要七天,咱们才看得到。这七大,就是出了天大的事,咱们也得撑过去。”
金学曾见陈瑞完全一副泰山压顶的感觉,心里甚为鄙夷,便讥道:
“陈大人,你若真的怕出乱子,倒有一个十分便捷的解决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