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小小的争论,有两位好心的同志发表文章,认为我要否定阿Q这个不朽的形象。不
过,当时的确有一个念头,假如有时间再来绍兴,最好再深入了解一下乡镇企业发
展,写篇报告文学。这个善良的愿望也没有实现。农村改革的新气象也渐渐在脑海
里淡漠了。
时间跑得真快,两年多过去了,我没有想到,在1989年的岁末,我却读到了
《骚动之秋》这样一部反映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农村面貌和人际关系的巨大变
化的长篇小说。尽管我年逾古稀,又有冠心病,医生频频嘱咐心情最忌激动,似乎
不易也不宜心情激动,但终于还不免为作品中几个重要人物的遭遇和命运,在内心
激起了一些骚动。也就不能不对这部作品说几句真心话。
我们这一辈老人,恐怕难免有以下某些缺点或遗憾,精力有限,读的作品不多,
因而难以作出精确的比较与判断;对当前生活中的巨大变化了解不具体、不深刻,
因而对作品的思想深度体会不深;对文学作品的基本审美观念——要求作品努力反
映生活的真实;创造生动感人的形象,是难以改变的,因而,评价一部作品的成就,
离不开这个基本原则。
我始终认为,生活的真实与生动感人的形象是一个整体。过去常讲,真实是艺
术的生命。但是这个真实,既是生活的真实,也是形象的真实,没有真实感人的形
象,也就不可能表现生活的真实。所谓生活,人是根本。离开了人,不去表现在一
定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生活中;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人,人们各自的生活环
境、条件,对生活的需求、理解、信念意志,思想道德、伦理、感情等等共性与个
性的差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尖锐的矛盾,怎么去表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