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古代服饰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明代贵妇冠服,分礼服与常服两种。皇后礼服用于受册、谒庙、朝会等大典。皇后于大典时所戴的冠称凤冠。明代凤冠形制较宋代复杂。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规定:皇后凤冠,圆框之外饰以翡翠,上饰九龙四凤,另加大小花各12枝,冠旁各缀二博鬓(一种云形片饰,似下垂状的冠翅),用12花钿。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又有规定,凤冠比原来华丽。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明代凤冠实物是定陵出土的四顶。这些凤冠因存放在特制的朱漆箱中,所以保存完好。孝端皇后(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妻子)的一顶,冠上三龙二凤。冠圈以金板圈成椭圆形,上染红彩,周围是用晶亮珍珠和各色宝石嵌成的花朵。冠壳外,用翠鸟的碧蓝色羽毛,贴出层层云海,上插三条立体的金龙。正中的一龙,昂首翘尾,口衔一串珍珠宝石制成的珠滴(类似下垂的缨络),在彩云间奔腾,十分生动。冠的左右各有一龙,龙首伸向两侧,龙口衔一条珍珠宝石串成的“挑排结”(似下垂的流苏),下坠金累丝嵌宝石花三朵,立于翠云之端,充满活力。冠壳外的朵云间还点缀着八朵用珍珠和红、蓝宝石组成的大花朵,正面的主花上插有二只展翅飞翔的金丝凤凰,点出了凤冠的主题。冠后左右各垂博鬓三札,上面饰有珍珠、宝石和悬垂的缨络。这六条尾翼,使凤冠的外型显得丰满,更增添了美感效果。凤冠里面是漆竹丝做的圆椎,边缘镶有金制口圈。其他凤冠也大致如此,只是龙凤的数目不同。每顶凤冠上都镶有珍珠5000多颗、宝石100多块。其中有一块宝石价值白银五六百两,当时折合大米约14万斤。据说当时有些宝石是从锡兰、印度购进的。礼服除凤冠外,尚有翟衣。衣为深青色,交领,大袖,织有翟纹,间以小圆花。领、袖、衣边等处镶有织金云龙纹。穿翟衣时内衬玉色纱中单,系与本服同等颜色花纹的蔽膝。还有玉革带、大带,青色袜、鞋,上面装有珍珠金饰。皇后常服除凤冠外,还有真红大袖衣、霞帔、红罗长裙、红褙子。永乐时,衣服改用黄色大衫,圆领,右衽,宽袖,前胸绣有龙纹。深青霞帔,上饰珠玉等各种饰物,另有褙子、鞠衣、缘裙等,颜色、质料、花纹等都有规定。皇帝与后妃服装多用织绣。明代织锦是有名的工艺品。定陵出土的袍服及成匹织锦,图案极其美丽,虽在地下300余年,出土时仍然金光闪闪。尤其是孝靖皇后用的一件罗制的百子衣,上绣双龙寿字,周身用金线绣松、竹、梅、石、桃、李、芭蕉、灵芝等八宝及各种花草,并绣有百子。百子姿态各不相同:有捕捉小鸟的,有因猫捕蝶而按住打猫的,有捉迷藏的,有登上凳子摘桃的,有围在一起戏鱼的,有在水盆中洗澡的,又有在旁边喷水的,有放风筝的,有执伞盖的,有跳绳的,有看书的,也有假装教书先生的。神态自然,惟妙惟肖,反映了明代丝织工人高超的织绣技艺。当然,从这些光泽灿烂的丝织品后面,我们似可看到织工的斑斑血迹和泪痕。

  明代对授有封号官员的祖母、母亲、妻子的服饰也有严格规定。命妇的礼服用于朝见君后、参与祭祀等大典。主要有礼冠,明制规定,除皇后、嫔妃外,其他人不得戴凤冠。内外命妇的礼冠形状虽同于凤冠,但冠上不得用凤凰,只能用金翟。至明代中叶,这项规定已被打破。嘉靖时,权贵严嵩家就有凤冠十数顶,其装饰之富丽不亚于后妃冠。严嵩失势后,他的儿子严世蕃被杀,家产籍没,从他府邸中查抄出珍珠五凤冠就有六顶,珍珠三凤冠七顶。命妇礼服除礼冠外,还有霞帔、大袖衫、褙子等。礼冠上的珠翟及各种珠翠饰物,均依品级而增减。命妇礼服上的花纹是随同她们的丈夫或儿子所任官职品级而定的。

  第四节 一般女服

  明代一般妇女的服装,基本沿袭唐、宋式样,恢复了汉族习俗,主要有袍衫、袄、霞帔、褙子、比甲、裙子等。按规定,民间妇女只能用紫色絁,不能用金绣。如穿袍衫,只能用紫、绿、桃红及浅淡颜色,不能用大红、鸦青、黄色。士庶妻女所穿团衫,可以用纻丝、绫罗、绸绢,但都须浅色。至明代后期,禁令废弛,民间富有者也穿红袍,甚至有穿百花袍的。褙子,是妇女的常用服装,样式和宋代的相仿,以对襟为主,下长过膝,也可当作礼服穿用。比甲,是一种无领无袖的对襟马甲,较后来的马甲为长。另有一种水田衣,是用各色零星绸缎拼凑而成的,因各种色彩相互交错形同水田而得名,简单别致,深得当时妇女的喜爱。它颇似僧人的“百衲衣”,至民国时期,民间孩童也有穿这种衣服以讨吉利的。妇女服饰中上衣下裙仍占一定比例,其长短随时变易。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妇女衣衫仅掩至裙腰;至正德(公元1506—1521年)时衣衫渐大,裙褶渐多;嘉靖(公元1522—1566年)初衣衫长大垂至膝下,裙则短而褶少。此后,随同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代转风移,人皆志于尊崇富侈,不复知有明禁”(张瀚《松窗梦语》)。妇女一改过去的衣着朴素,竞相追逐鲜华绮丽。至明代晚期,裙子花样繁多,裙幅有增至10幅的。腰间折裥也越密,有的每褶用一种颜色,五色俱有,但都颜色清淡,微风吹动,呈现出如皎月般的光泽,称作“月华裙”;还有用绸缎裁成宽窄不等的条子,每条上绣有花纹,周边镶以金线,再以裙腰联结各条,并合而成的“凤尾裙”,以及用整幅缎料摺成的“百褶裙”。这种裙前面平展无折,周围加有装饰的花边,里面填以彩绣花纹,左右两边打细折,最多的有一百五六十折。另有一种“合欢裙”,与其他裙的不同处是自后向前围合的。明代各时期都有不同的流行颜色。明初浅淡,明末多用月白加各种绣饰、花边。明代妇女大多缠足,有的穿弓鞋。弓鞋是一种尖头鞋,鞋尖上翘如弓,普遍采用高底。有两种:一种平跟,鞋底用多层粗布缝纳而成;另一种为高跟,在后跟部分衬以木块,以香樟木为底。老年妇女穿平底鞋。凤头鞋仍是妇女的一种鞋式,鞋上或绣花,或缀明珠。

  第五节 梳妆

  明初妇女发式基本保持宋、元时的式样。嘉靖以后,花样日多。这时期的妇女发髻有梳成扁圆形、顶部簪宝石花朵的“挑心髻”;有将汉代堕马髻稍作变动,将侧垂髻梳成后垂状的;也有将发向上梳起,以金银丝绾结,顶上装点珠翠如纱帽般的高髻。另有一种牡丹头,是将头发梳至顶部,用发箍或丝带扎紧,再分成几股,每股向上卷至顶心,再用发簪绾住。梳成的发式蓬松如牡丹,故名“牡丹头”。与此梳法相似,只是变换卷发形式的还有“荷花头”、“芙蓉头”等。当时的苏州乡村有一首山歌唱道:“南山脚下一缸油,姊妹两个合梳头。大个梳做盘龙髻,小个梳做扬蓝头”,足见当时髻式名堂之多。此外,还有一种假髻,戴时罩在髻上,用簪挽住。到明末,发式更加繁多,有“罗汉髻”、“懒梳头”、“双飞燕”等等。

  妇女当时盛行戴珠箍。珠箍是以彩色丝带穿以珍珠,悬挂在额部,也是明代妇女发上的特殊装饰。珠箍原是富贵人家妇女的饰物,后来流行至一般妇女。年轻妇女还有戴头箍的风尚。式样用料不一,冬季多用毡、绒等,制成中间窄、两头宽的形状,外表覆以绸缎,加以彩绣,考究的还要缀以珠宝,两端有扣,用时围绕额上,扣在后面。因有御寒作用,又称“暖额”。富贵人家妇女,冬天用水獭〔ta塔〕、狐、貂等兽皮制成的暖额,围在额上如兔蹲伏,故又名为“卧兔”。明、清小说中多有这种描写。头箍样式时有变化,开始较宽,以后又窄,到清初时只有一条窄边,系于额眉之上。另外还有以梳篦插于发际作为装点的。由于手工艺的进步,加工更趋精良,一种以金累丝工艺装饰花纹的梳子深受当时妇女的喜爱。用鲜花绕髻,也是明代妇女的时兴装饰。鲜花亮丽、清香,妇女簪于发际,起坐、行走,都给人以神清气爽之感,这确是当时妇女的一个聪明的装饰手段。

  第六节 戎服

  明代军用服饰有两种:一种是将士所穿的盔甲、战袄、战衣或战袍;一种是仪卫与仪仗队所穿的服饰。明代将士的护身武装,包括铁盔、身甲、遮臂、下裙及卫足等几个部分。同宋、元大体相似,但比较先进,多数用钢铁制作。在朝贺等大典时,侍卫官戴凤翅盔,穿锁子甲,锦衣卫将军为金盔甲,其他将军红盔金甲、红皮盔戗[qiang枪]金甲及描银甲等,悬金牌,持弓矢,佩刀,执金瓜、叉、枪等。这种武装更多一些装饰性。明初的战袄是为守边将士制作的,以质地厚实的麻衣制成,凡旗手、卫军、力士俱穿红袢〔pan判〕袄,其余卫所士兵着其他色袢袄。袢袄形制,长与膝齐,交领,窄袖,冬季用时内装棉花,有襻,是御寒的军装,用红、紫、青、黄四种颜色辨别部队。有的表与里分别用两种颜色,便于将士们变易服用,以表示新军号,被称为鸳鸯战袄。下裤有襻,名袒[衤八]裤。此外,还有罩甲。罩甲是半臂类的一种对襟外褂,圆领,无袖或短袖,左右开长衩至腰,衣长至腰下或膝下不等,上面或织绣或画有甲片花纹。穿时罩于袍袄之外,故名“罩甲”。据记载:“罩甲之制,比甲稍长,比披袄减短。正德间(公元1506—1521年)创自武宗。近士大夫有服者”(李翊《戒庵老人漫笔》)。但军民皆禁止穿紫花罩甲。另有背心,比罩甲短小。明末兵勇们穿大袖布衣,外加黄布背心,称为“号衣”。

  明代仪卫人物(山东泰安岱庙壁画)
第 45/54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