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规定,没有官爵的平民只许穿絁绸、绢布、毛褐、花纱、无纹素罗、丝绵所做衣服,他们的头巾、系腰,领帕只许用芝麻罗等面料。“奴婢止许服絁紬、绢布、毛褐。”(《金史·舆服下》)艺人如果有迎接、公宴应酬活动,可暂时穿上有绘画图案的衣着,而平时与百姓一样。
第六节 元代官服与常服
蒙古族长期以来披发椎髻,夏戴笠,冬戴帽。他们的皮帽、皮袄、皮靴,多用貂鼠、羊皮制成。皮袄通常为右衽、方领。元灭南宋之后,等级森严,全国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许多部门及地方官,多由蒙古贵族充任,各种副职由色目人担当。由于等级有高低贵贱之分,在服饰上自然会有所反映。蒙古贵族衣着华丽,色目人次之,汉人、南人最次。公元1314年元朝制定服色等第,禁限很严,“上得兼下,下不得僭上”,违反的人,当官的解职,平民则挨57闷棍。但蒙古人和充当怯薛(宿卫军)的诸色人不在禁限之例。
元代皇帝冕服有衮冕、衮龙服、裳、中单。衮冕,用漆纱制成,冕上覆綖,青表朱里。綖的四周环绕云龙。冠口以珍珠萦绕。綖的前后各有十二旒,綖的左右系黈纩二,冠的周围,珠云龙网结,綖上横天河带,左右至地。这实际上是参照了先秦的典章制度,对古代君王冕冠加以适当改造。衮龙服,是用青罗制成的,饰有日、月、星等图案。这和唐、宋衮服比较起来,略有简化。裳,是用绯罗制成的,其状如裙,饰有纹绣,共16行,每行绣有藻、粉米等图形。中单,是祭服、朝服的内衣,以白纱制成,大红边饰。皇帝的衣料,色彩鲜明,除了华丽的纳石失(在纱、罗、绫上加金的织金锦),还有外来的细毛织物速失、紫貂、银貂、白狐、玄狐等皮毛。元代丝织多为缕金织物,这是前所未有的一大特点。
皇太子的衮冕,用白珠九旒,红丝组为缨,青纩充耳,犀簪导。青衣朱裳,五章在衣,四章在裳。白纱中单。瑜玉双佩。白袜朱舄。这和宋代皇太子衮服相近,都为“白珠九旒”,宋代的“青衣红裳”,元代改为“青衣朱裳”。
元代贵族满身红紫细软,以装饰宝石为荣。据说,大德年间(公元1297—1307年),一块嵌在皇冠顶上重一两二钱的红宝石,估价中统(元世祖忽必烈年号)钞14万锭。特别名贵的皇冠钹笠冠上加金嵌玉,并饰有稀有的大粒珍珠。这是以往皇冠上未见过的。
元代百官公服沿用宋制,采用紫、绯、绿三种服色。但款式有创意,最大特点是官服上绣有不同花卉图案:一品至五品同为紫衣,一品饰大独科花,径五寸;二品饰小独科花,径三寸;三品散答花,径二寸,无枝叶;四品、五品小杂花,径一寸五分;六品、七品同为绯色,皆饰小杂花,径一寸;八品、九品同为绿色,素而无纹(《元史·舆服一》)。以花卉图案品种不同、大小不同,表示品级不同,这一点吸取了金代官服的特点。元代官吏穿礼服时,一律戴漆纱展角幞头。这点与宋代官吏装束一样。可以说,他们头饰似宋,服饰似金。
七宝重顶冠(钹笠冠)
从皇帝到百官都穿质孙衣。它是元代内庭大宴的服饰。冬夏的服装各不相同。天子质孙衣,冬服有十几种,穿衣戴帽各有一套。例如:穿纳石失(金锦)、怯绵里(剪茸),要戴金锦暖帽;穿大红、桃红、紫蓝、绿宝里(服上有襴者),要戴七宝重顶冠;穿红、黄、粉皮服,要戴红金答子暖帽,等等。夏服也有十几种,也是衣冠配套。例如穿答纳都纳石失(在金锦上缀大珠),要戴宝顶金凤钹笠;穿速不都纳石失(在金锦上缀小珠),要戴珠子卷云冠,等等。从冬夏装束服色上看,冬季的浓重,夏季的浅淡,讲究整体配合,要求圣洁不凡。
百官的质孙衣,冬服9种,夏服14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