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古代服饰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唐代官吏的礼帽,名目较多。文武官吏、三老五更①都戴进贤冠。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两梁,九品以上及国官一梁。“良将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杜甫:《丹青引》)写的就是唐代文武官员的服饰。亲王戴远游冠,有三梁,近似进贤冠。唐代官吏戴幞头较为普遍。幞头即包头软巾,也叫折上巾,有四条带,两带系于脑后下垂,两带反系头上,令其曲折附顶。唐代幞头由汉代巾帻演变而来,以罗代缯,把四脚改成两脚。两脚左右伸出,叫“展脚幞头”,为文官所戴;两脚脑后交叉,叫“交脚幞头”,为武官所戴。皇帝用硬脚上曲,人臣用硬脚下垂。唐代中叶,二脚稍翘,系裹幞头,里面加衬物“巾子”。“巾子”形状决定幞头的造型。唐代“巾子”历经四次变化。开始为“平头小样”,呈扁平状,没有明显的分瓣,即唐高祖、太宗、高宗时的巾子。接着是“武家诸王样”,样式比“平头小样”高,顶部出现明显的分瓣,中间部分呈凹势。因由武则天创制,赏赐给诸王近臣,故称“武家诸王样”。再后是“英王踣〔bo帛,倾倒〕样”,出现于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它比“武家诸王样”更高,头部略尖,左右分成两瓣,并明显地朝前倾倒。开元后,人们嫌表示“倾倒”的巾子不吉祥,逐渐改成“官样巾子”。它比“英王踣样”还高,左右分瓣,形成两个球状,但不前倾。因系唐玄宗赐给供奉官及诸司官吏,故称“官样”(《旧唐书·舆服志》)。唐代官吏的毡帽较厚,而且坚固。据说,唐宪宗元和年间,裴晋公早朝时,突然有人持刀行刺,刀子刺进帽檐,由于他戴的是厚毡帽,才免遭杀身之祸。

  幞头

  唐代文武官员都穿靴。当时,不仅有皮靴,还有麻靴。“唐马周②以麻为之。”(高承《事物纪原》)指的就是麻布制的靴。到南唐时,出现一种比较讲究的“银缎靴”。

  唐代官吏按品级不同分别佩带金、银、铜制的鱼符。这是金属鱼形的符信,装在袋里,这种袋叫鱼袋。鱼符上面刻有姓名,分成两爿[pan盘],一爿在朝廷,一爿自带。如有迁升,以鱼符相合为证。它也是出入宫廷的凭证。鱼符质料因官阶不同而不同。三品官以上佩金鱼符,五品官以上佩银鱼符。到了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改为佩龟,三品官以上龟袋饰金,四品官龟袋饰银,五品官龟袋饰铜。中宗以后,又恢复鱼符。

  唐代的革带不用带钩,而用带扣板扣结。带上装有带銙[kua垮],这是一种方形饰片,依官职品阶不同饰片质地有所区别。二品官以上用金銙,六品官以上用犀銙,九品官以上用银銙。

  ——————

  注释:

  ①三更五更:古代设三老五更之位,以养老人。三老五更各一人,皆年老更事致仕者,天子以父兄养之,示天下之孝悌。

  ②马周:唐初大臣。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唐太宗时,累官至尚书右仆射,与房玄龄共掌朝政,订定各种典章制度。

  第二节 民服
第 24/54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