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戎服
由于战争连年不断,争夺政权的斗争此起彼伏,人们对武器装备更加重视。加上炼铁技术的提高,钢开始用于武器,这一时期的甲胄也有很大改进。铠甲的形制主要有三种:
一是筒袖铠。这是常用的铠甲,在东汉铠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是用小块的鱼鳞纹甲片或者龟背纹甲片穿缀成圆筒形的甲身,前后连接,并在肩部配有护肩的筒袖,因此得名筒袖铠。穿筒袖铠的人,一般头上都戴有护耳的兜鍪,项上饰有长缨。
二是裲裆铠。这是南北朝时期通行的戎装。它的形制与当时流行的裲裆相近。前后两大片,上用皮襻连缀,腰部另用皮带束紧。所用材料,大多为坚硬的金属和皮革。特别讲究的也用金丝。据《秦书》所载,那个在淝水之战中大败而逃的秦王苻坚,所着“金银细铠”,就是“镂金为线”,编织而成的。铠甲的甲片有长条形与鱼鳞形两种,以鱼鳞形较为常见。穿这种甲的,一般里面都衬有厚实的裲裆衫,头戴兜鍪,身着裤褶。北朝乐府民歌《企喻歌》对武士就作过这样的描写:“放马大泽中,草好马着膘。牌子铁裲裆,[钅互]鉾〔humou互谋,可能是头盔〕鸐〔di敌〕尾条。”
三是明光铠。这是一种在胸背之处装有金属圆护的铠甲。圆护大多用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得精光锃亮,就像一面镜子。穿着它在太阳下作战,会反射出刺目的“明光”,令敌人眼花缭乱,头晕脑胀,故而得名“明光铠”。《周书·蔡祐传》就记有蔡祐身着明光铁铠,冲锋陷阵,所向披靡,令敌人视为“铁猛兽”,而四散奔逃的佚事。这种铠甲的样式很多,繁简不一。有的仅是在裲裆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有的则配有护肩、护膝,复杂的还配有数重护肩。身甲大都长至臀部,腰间系有革带。
第五章 唐、五代服饰
从隋开国经唐到五代十国,历经380年,随着政局的变动和经济、文化、生活条件的改变,人们的衣着穿戴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从杨坚建立隋朝到杨广被绞死,隋朝只存在37年。隋炀帝杨广于公元605年继位后,建立隋代服制,帝王将相各着其服。“隋代帝王、贵臣多服黄纹绫袍,乌纱帽,九环带,乌皮六合靴。”(刘肃《大唐新语》)隋炀帝令百官平民不得用黄色服装,于是黄袍成为隋代以后历代帝王专用服装,黄色也便成了皇帝专用的服色。隋炀帝荒淫无度,在民间大选宫女以供享乐。宫女们争奇斗艳,上有彩珠映鬓,下有锦缎裹身,以求得宠,形成服饰艳丽之风。
唐代衣冠服饰承上启下,博采众长,是我国古代服饰发展的重要时期。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掘证明,唐代纺织业很发达,能生产绢、绫、锦、絁[shi失]、罗、布、纱、绮、绸、褐等。丝织品花色繁多,光彩夺目,为服饰制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唐代的绞缬[xie协]①织物,有小簇花样,如蝶,如梅。染色工艺还有“夹缬”、“蜡染”,产品花样翻新,琳琅满目。唐代艺术园地绚丽多彩,山水画、人物画,驰名中外,高超的艺术造型和独特的审美观念给当时的服饰设计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唐代服饰的特点是:官服质地款式更加讲究,幞头形制富于变化,品色衣形成制度,胡服颇为盛行,女服艳丽多彩。
五代十国时间较短,服饰大体沿用唐制,但首服有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