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古代服饰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冠帽的形制颇具特色。汉代的巾帻这一时期虽然还在流行,但已有变革。如将帻后加高,中呈平型,体积逐渐缩小至头顶之上,称平上帻,或“小冠”。在小冠上加以笼巾(平顶,两边有耳下垂,下面用丝带系扎),则成为“笼冠”。因为它是用黑漆细纱制成的,又称“漆纱笼冠”。后世的乌纱帽就是由它演变而成。这种冠男女通用,是当时的主要冠式。此外,还有卷檐似荷叶的卷荷帽,附有下裙的风帽,有高顶形如屋脊的高屋帽,尖顶、无檐、前有缝隙的帢[qia恰]以及突骑帽、合欢帽等形制。帢则是魏武帝曹操亲自设计并率先戴用的。由于当时战祸频仍,资材匮乏,他以缣帛替代鹿皮,制成皮弁的样式,定名为颜帢。经由他的提倡,这种首服很快在朝野流行开来。据说,晋凉州刺史张轨临终,还叮嘱入葬时给他戴一顶白帢就可以了,足见时人对帢的喜爱。

  笼冠(西魏供养人像)

  第二节 男服

  这个时期,人们改变了古人服袍外罩衣裳的习惯,去掉衣裳直接以袍衫作为外服。服装朝着宽松、舒适的方向发展。男子的主要服装为衫。衫分单、夹两种式样,与秦汉时的袍服不同。它不受衣祛的约束,袖口宽大,多用纱、縠绢(绉纱一类丝织品)、布等制成,为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所普遍喜穿。这种大袖宽衫所以会风行一时,按照鲁迅先生的说法,是和当时的名士喜欢服用一种名为“五石散”的药有关。据说这种药可以强身健体,益寿延年。但由于药中含有紫石英、白石英、石硫黄等矿物质,有剧毒,吃下后产生巨大的内热,皮肤会发烧,必须“散发”。因此,非穿宽大的衣服不可。结果,“一般名人都吃药,穿的衣都宽大,于是不吃药的人也跟着名人把衣服都宽大起来了。”当时的名士,在魏晋玄学和道教崇尚虚无、注重旷远、追求放达思想影响下,由于个性的觉醒,还喜欢乘高舆、披鹤氅裘,或袒胸露怀、散发赤足,以表示不受世俗礼教的羁束。书圣王羲之东厢坦腹而卧,根本没把太尉郗鉴择婿放在心上,结果竟被挑中;杨州从事顾和停车在州门口,见到朝中重臣周[岂页]路过仍扪虱不为所动,因而受到周的大力举荐,这两则趣事,正足以反映时人心态和社会习尚。

  远游冠、大袖宽衫(晋·顾恺之《洛神赋图》)


  裲裆是一种只有胸背两片的服装,用布帛缝制而成。两片在肩部用皮制的[衤答]襻〔dapan搭盼〕连缀起来,腰间再用皮带扎束。这种服装既可着于内,又可着于外,有棉有夹,后世沿袭了很久。“背子”“马甲”就由它演变而来。

  第三节 女服

  汉族妇女的服饰,魏晋时期沿袭秦汉旧俗,有衫、裤、襦、裙等形制。南北朝以后逐渐有所变化。初期,妇女所着衣衫多为对襟,衣袖宽大,并在袖口缀有一块颜色不同的贴袖。所着长裙,式样很多,色彩丰富,有间色裙、绛纱复裙、丹碧纱纹双裙等。腰间有帛带系扎。有的还在腰间缠一条围裳,用来束腰。此外,在一些妇女中间,还有穿一种名叫杂裾垂髾女服的。这是深衣的一种变式。它的特点是在服装上饰有“襳[xian纤]髾”。所谓髾,是指在衣服的下摆部位固定的一种饰物。它一般用丝织品制成,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重迭;所谓襳,是指从围裳伸出来的飘带。由于飘带较长,走起路来牵动下摆的尖角,像燕子飞翔。晋代著名画家顾恺之依据曹植《洛神赋》所作《洛神赋图》中女神穿着的就是这种服装。它衣袂飞舞,飘带翔动,真堪称“奇服旷世”(曹植《洛神赋》)。到了南北朝时,人们将飘带去掉,加长尖角的“燕尾”,使二者合为一体。

  裲裆衫(南北朝文侍俑)
第 20/54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