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小学频道 » 古诗词 » 教育随笔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是一字一句、有重点、有突出的先给学生读题,然后再对题意作进一步的“翻译”解释,最后才是思路上的导入。  所以,“翻译”题,明白题意,是学困生的首要障碍。  这就是为什么,老师给学困生讲题,学困生当场就明白,但,一旦脱离了老师的“翻译”,把有关的“白菜”题换成“萝卜”题,学困生就会困陷于“读不懂”的状态中,又迷糊了。  2、没有独立的、成熟的、自我的思维分析体系。  应当说,经过老师的点拨和帮忙,几年学习下来,每个学生的思维中都会逐步构成比较独立的、适合自己的问题思考模式,这种模式日积月累,便会构建成具备学生个人特征的思考体系。这种思考体系犹如一个“无形”的加工厂,一旦建立,学生就会依照它的“运行”规则进行有序地思考和问题解决。而且,越是到高年级,这种体系就越成熟化、完善化、自我化。思维体系构建的质量决定了学生不同水平的发展,决定了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的分化。  因此,学困生“困”的第二个原因就是他们没有自己独立、成熟的问题思考体系。由于体系没有建立,所以,他们务必依靠于他人的帮忙,“翻译”且“解释”问题本身和问题的深层次含义。日子久了,他们的思考体系依旧是支离破碎,不成一统。  例如,对于应用题教学。一般状况下,学生用1~2遍的默读即可明晓题意,并且能迅速捕捉到题中所反映出的主要知识区域及明显的数量关系。但学困生则至少需要2~4遍、一字一字的阅读方可明白题意。从这个阶段看,学困生就会落下一大截。在接下来的分析解决中,大部分学生会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及自己特色的思考方式来接答题。所以,不同的思维体系决定了不同方法的解。学困生则较为困难,他们“碎片”式的思维体系只能助他们解出一步或两步来,也决定了学困生很难列出综合算式来。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认为,学生语言的学习是理性分析潜力完善与提高的重中之重。所以,  1、从长远的角度来讲,从低年级就要加强每个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理解
第 31/34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