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文学经典 » 当代小说 » 状元娘子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回到考寓,方始能够拆阅蔼如代笔,李婆婆出面的那封信。洪钧只觉得词意深远,似乎字里行间,另有言语;但入闱在即,无暇细细参详。眼前最要紧的一件事是,抛弃一切杂念,好好睡一觉,养精蓄锐,到闱中去争一日的短长。
  于是,他将那封信塞入考篮,早早吃了饭,趁着三分酒意,埋头大睡。一觉睡醒,只见吴大澄兄弟已经扎束停当,不由得吃惊问道:“什么时候了?误了卯没有?”
  “误卯也不要紧。”吴大澄答说,“照例卯正点名,要到下午才点完;早进去也没用,尽请从容。”
  “那么,你们昆仲何以是整装待发的样子?”
  “有位长亲来送考,不能不穿得整齐些。”
  尽管吴大澄劝洪钧从容,他自己的模样也装得很从容,可是神色和行动,总有些心思不属,颠三倒四似的。洪钧不敢笑他,读书人“三更灯火五更鸡”,十年寒窗,所争的就是这一场,且紧忙自己的正经去。
  匆匆漱洗过了,连早饭都顾不得吃,洪钧要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将考具作一番最后的检点。琉璃厂专有一家卖考具的铺子,招牌叫做“喜三元”。洪钧这份簇新的考具,即是从“喜三元”买来的,凡是闱中所需的用具,从钉锤到白泥小风炉,一应俱全,总计不下五十件之多,一时也数不清楚,只好挑最要紧的检点:文具、烛火、食物。就这样,也费了有半个时辰。为吴大澄兄弟送考的亲戚已经到了,带来两名听差;洪钧沾光,那份沉重的考具不用自己携带了。
  鲤鱼胡同在贡院之东,相去不远,片刻走到。但见人头攒动,人声如沸,抬眼望去,五开间的大门,竖着三方直匾,中间是“天开文运”四个泥金大字;东西两方题的是“明经取士”和“为国求贤”。进了大门是二门;二门之内,才是“龙门”,送考的人到此止步了。
  经过照例的搜检,洪钧与吴大澄兄弟便分路了。他的号舍在东面,是有名的“龙”字号——龙字号的出名,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乾隆九年,高宗临幸贡院,看到举子们在那一间站起来挺不直腰,躺下去伸不直脚的号舍中,“代圣人立言”的苦况,大为感动,御制七律四章,刻碑树立于贡院正厅的“至公堂”中。诗中有词臣歌颂,说是“添得青袍多少泪,百年雨露万年心”的“名句”是:“从今不薄读书人”,“言孔言孟大是难”。
  另一个原因是,龙字三号有一株古槐,婉蜒而西,夭矫如龙,横过市道,盖覆于西面的号舍。这株古槐名为“文昌槐”,据说有关文运:如果乡会试的年分,枝叶茂盛,得士必多。又说:闱中举子如果有病,在文昌槐前虔诚祷告,摘槐角煎汤服下,立刻痊愈,灵验非常。洪钧经过那里时,就看到两个面有病容的人在那里焚香默祷。
  找到了号舍,洪钧招手唤来一名号军,未语先笑;接着,将早捏在手里的、一块约莫二两重的碎银子塞到他手里。这是很重的赏赐,号军立刻满脸堆欢地先请了一个安,然后问道:“老爷贵姓?”
  “我姓洪。”
  “听口音是苏州人?”
  “是的。”
  “好地方,好地方!”那号军高伸拇指,“苏州的文风最盛,专出状元,说不定就是洪老爷!”说着又恭恭敬敬请了个安,仿佛是在预贺他大魁天下。
  洪钧矜持地笑着:“劳你驾——”
  他一句话没有完,号军抢着接口:“是,是!都交给我。洪老爷先逛逛去吧。‘至公堂’这块匾,明朝留到如今,是严阁老写的。也算贡院一景,你老不可不看。”
  于是洪钧听他的话,钻出号舍栅栏,漫步闲逛了一番。到得日色将西,只见跟他一样在闲逛的举子,急步匆匆,各归号舍,知道要封号了,不敢耽搁,也回到了龙字号。那号军已将他的那间号舍收拾干净,并且替他煮好了一罐粥在那里,正好饱餐。
  吃完晚饭,不过暮霭初合;同舍的举子们往来奔走,胡乱搭讪,打发辰光。洪钧是早就打定了主意的,放下号帘,靠着包裹打盹。外面人声鼎沸倒不足以扰乱他的心境,却不知怎么想起了烟台,心湖中激起一阵又一阵的涟漪,再也不能平静。点起蜡烛,翻检考篮,谁知再也找不着蔼如写的那封信,怏怏然地只好作罢。
  这一来,越觉得心上有件事放不下。勉强克制自己,尽力抛除杂念,也只得半睡半醒地挨过半夜。人声静了不多片刻,忽又纷乱;隐隐听得传言:“发题纸了,发题纸了!”
第 203/260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