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孔子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显然,在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过程中,我们仍然需要发扬这些优良传统。
 
 
 
 


 
二、在国外的影响
  (一)对东方国家的影响
  第一,孔子与朝鲜。
  早在公元前三世纪箕氏朝鲜时代,孔子思想便和汉字一起传入这个国家。不过孔子儒家思想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和广泛传播,则是朝鲜封建时代的事情,它和朝鲜的封建制度一起兴盛,一起衰落。
  高句丽、百济、新罗鼎立的三国时期(公元1-7世纪)是朝鲜早期封建社会。经过几百年的吸收、消化,儒家思想逐步成为三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高句丽与中国联系最密切,建国之初便使用汉字,372年依中国制度建立太学,以儒家的"五经"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教育贵族子弟,以后又大量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百济的儒学也是很早就发达起来,285年百济王派遣王仁渡海向日本王子献《论语》、《千字文》,可见在此以前儒家典籍已为统治者推重。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百济注意吸取南朝文化,聘请梁的毛诗博士和礼博士前去讲学,百济王公大臣深受儒学熏陶,义慈王"事亲以孝,兄弟以友",被称为"海东曾子"。新罗在文化上起步较迟,但是发展速度却很快。新罗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创立朝鲜特有的花郎道。花郎徒把"事君以忠"、"事亲以孝"、"交友以信"等儒家道德理论当作自己的信条。675年新罗统一朝鲜。为了给新兴的封建国家培养管理人才,在首都设立国学──儒学的最高学府,大量派遣留学生赴唐学习,并且确立读书三品出身法,以儒家经典和汉文作为主要考试科目来选拔官吏。儒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孔子及其弟子的画像开始供奉在太学。
  935年统一朝鲜的高丽王朝,一面尊崇佛教,一面继续推行儒家教化;立文宣王庙,扩充国学,并且令各州立学,实行科举取士。许多大儒还开办私学,著名的有十二所,称十二徒,其中以崔冲的最有影响,以崔冲谥号命名,曰"文宪公徒"。私学的创立使儒学教育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儒学影响更为深刻。
  高丽王朝大力表彰义夫节妇孝子顺孙,惩罚不忠不孝之人,因而出现了不少孝子忠臣,如割股肉疗父疾的尉貂、抱着"主辱臣死"信念为王殉难的洪灌,等等。
  1392年取代高丽的李氏朝鲜,属于后期封建社会。李朝统治者改变高丽王朝儒、佛并重的文化政策,全力推行儒教,使之成为唯一正统思想。儒学在李朝达到全盛时期,不过当时儒学主要是朱子学。朱子学在批判佛教过程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李朝政府积极发展儒学教育,中央设成均馆,府县置乡校。民间还开办了无数书堂,参加各类学校学习的除文武两班官员子弟,更有众多的平民子弟。科举制度规定给中科者及其父母以极大的荣耀,如"殿前唱榜,御前赐酒,赐花于盖,优人呈戏,鼓吹前导,三日游街",父母活着的赐荣亲宴,故去的祭坟等,这便吸引无数青年学子苦读儒经。
  为了满足儒学教育的需要,李朝一面大量进口和翻刻中国儒家经典,一面令朝鲜的名儒依据本国情况以汉文、朝文和图画编写各类儒学教材如《礼记浅见录》、《孝行录》、《五礼仪》、《三纲行实》、《三纲行实图》等,让忠孝节义的观念普及到包括文盲在内的所有民众中去。这样广泛深入的儒学教育,改变了历来尚武的风气,使全国上下"崇尚信义,笃好儒木,礼让成俗,柔谨成风"①。十六世纪后半叶在全国实行的乡约,深刻反映了这一点,乡约内容是"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史学家们认为,"乡约规定的各条,把我国人民的高尚的道德品质,用儒教的三纲五常表现出来"②。可见孔子思想影响的深远。
  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朝鲜的封建制度走向没落,它的精神支柱朱子学越来越表现出保守性。但是,因为朝鲜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能够冲破封建制度的束缚,少数先进知识分子倡导的实学未能批倒朱子学,所以尽管它己僵化、腐朽,但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十九世纪末年,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侵入朝鲜,一面在政治上、经济上奴役朝鲜人民,同时在文化上打击儒学,废止科举制度,以新式学校代替旧式书院,等等,以便摧毁朝鲜人民的传统观念。在民族斗争中,朝鲜民间曾产生一个东学党,提倡以儒学为中心的东学,反对西学。1894年东学党领导农民起义,纲领是:"弗杀人,弗伤物;忠孝双全,济世安民;逐灭倭夷,澄清圣道;驱兵入京,尽灭权贵。"①可见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儒家思想还起了积极作用。但是日本侵略者很快改变了对儒学的态度,大搞祀孔、讲经,利用儒学的忠孝为他们服务。
第 85/103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