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孔子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一、在国内的影响
  (一)孔子儒家思想的分化、演变和不同影响及后果
  历代封建王朝出于巩固自己封建统治的需要都竟相尊孔,并按自己的要求重新塑造孔子形象;历代缙绅学子也都竞相研孔,皓首穷经,其中固然不乏有识之士能在一定程度上从某一侧面阐明和发展孔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但大多是按统治阶级的要求重新注释和夸大孔子思想的消极因素而歪曲其积极因素。于是所谓真孔子和假孔子就常常在历史上被混淆不清。两千年来有关孔子思想的论述卷帙浩繁,这里只就若干主要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孔子儒家思想的分化和不同学派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都竞相礼聘懂得《诗》、《书》、《礼》、《乐》、《易》、《春秋》等的儒生,以便在政治、外交、日常生活等各方面为他们出谋划策以至帮忙和帮闲。
  因此,儒家学派有了很大发展。孔子弟子中有很多人在孔子死后也都开始收徒授业,于是孔门后学也就越来越多,对孔子思想的认识和理解也越来越有差异。
  孔子弟子出身不同、阅历不同、造诣不同,对孔子学说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甚至各执己见、各立门户,相互指责的情况屡见不鲜。从《论语》下述一段话中就可以看出:子游日:"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未也。本①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倦作传解──作者注)
  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②这里子游、子夏所争论的问题,实际上是教门人弟子以"君子之道"先从何处人手的问题。子游批评子夏有末无本,或重末轻本,子夏不同意子游的责难,而认为哪个应该先教,哪个应该后教,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子夏的意见和孔子"因材施教","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等似较近。在《论语》等书中像这类相互指责的话还有不少,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由于儒家内部观点不同、相互指责,逐步形成了一些打着孔子儒家招牌而相互对立的派别。《韩非子·显学》篇指出:"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即荀卿──作者)之儒,有乐正氏之儒。"这便是所谓儒家八派。此外,荀子也曾经批评过"子张氏之贱儒"、"子夏氏之贱儒"、"子游氏之贱儒"①等等。在这些儒家派别之中,只有以祖述孔子为己任的孟轲和荀卿为代表的两派,在一定程度上对孔子思想既有所阐述,也有所补充。发展和修正。如孟子在君民关系上,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这一"民贵君轻"思想不仅大大发展了孔子思想,而且是在封建社会中敢于提出的民主思想的可贵萌芽。在君臣关系上,主张相互尊重:"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③特别提出道德高于王权,王者必以大人为师的观点,他说:"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①他甚至认为"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②,这是对孔子"忠君尊王"思想的重大修正和发展,十分可贵。这些言论曾引起一些专制暴君的反感,例如朱元璋就曾命令御用文人删除这一类文字,甚至企图把孟子牌位逐出孔庙。
  ①子游这里讲的"本"主要是指仁、礼等而言。
  ②《论语,子张》。
  ①《荀子·非十二子》②《孟子·尽心下》。
  ③《孟子·离娄下》。
  ①《孟子·公孙丑下》②《孟子·梁惠王下》荀子在"隆礼"的基础上既重视利,也重视义,一面强调努力耕战以加强国家实力,一面又强调推行王道以争取民心。他说:"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③这些思想既没有孔孟仁义礼乐的迂远疏阔,也避免了法家严刑峻法的残刻寡恩,集中两者的优点,为地主阶级建立了较为全面的礼治理论。荀子的学生李斯、韩非把他的学说运用于秦国,使秦完成统一大业;但他们片面地发展了荀子思想,提出专任法、术、势的法家理论,导致了秦朝的速亡。为了论证自己的礼治思想,荀子提出新的天道观,认为天即是自然,它有自己运动的规律,人在自然面前不是无能为力,人可以"制天命而用之"④,让自然为人类服务。他还提出"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抗,由性恶强调礼法的规范作用和对人进行教育的必要性。其实,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两人都是各执一端,都不符合孔子提倡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①的精神。可以看出,孔子在性善、性恶这个问题上站得更高,看得更深,因为对任何人来讲,性善或性恶都不是天生的,善和恶归根到底决定于后天环境和教育。
  由此可见,当时孔子儒家思想这两大学派,其中孟子除了对孔子思想有一定补充和发展外,更多的是遵循孔子思想的基本原则;而荀子除了遵循孔子思想主要原则外,更多的则是对之有所补充、有所修正、有所发展。这是孔子思想分化和建立不同学派的开始,而以后的分化和学派的建立陆续发生,其中包括两次对孔子思想的大篡改。
  ③《荀子·王制》。
  ④《荀子·天论》。
第 81/103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