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孔子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第六章  政治思想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我国古代领主制封建社会向地主制封建社会过渡的一个大动荡时期。动荡混乱表现为子杀父、臣杀君、兄弟相残、权臣僭越,加之国人暴动、列国兼并、夷狄交侵,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名存实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孔子力图用和平手段消除纷乱,重整秩序,使整个社会按照以仁为内容、礼为形式的轨道运行,在政治上达到"仁政德治"、经济上达到人民富裕的天下安乐的理想境界。在孔子心目中,这个理想境界便是西周文武周公之治。孔子认为,政治上无道,经济上就不可能发展;只要政治有道(仁政德治),经济就理所当然地会发展繁荣起来。在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上,他是把经济从属于政治的。所以他首先担心的是政治上是否有道,而不是经济上是否贫穷("君子忧道不忧贫")①。孔子时代还没有严格科学意义上的政治经济学思想,还不可能理解政治与经济的正确关系,即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但在当时生产力很不发达的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社会里,在经济力量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影响和决定政治方向,而政治力量可以影响、决定经济的盛衰的情况下,孔子首先强调政治,然后谈到经济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是有道理的,可以理解的。因此,本书也就按照孔子先政治、后经济这个序列,将经济思想放在下一章论述。
  ①《论语·卫灵公》。
 
 
 
 


 
一、政治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的特点是从仁的人生哲学思想出发,以怀古的方式憧憬未来。他把古代社会加以美化,称尧舜时代为"大同",文、武、周公时代为"小康",并用当时普遍流行的、逆转历史的仿佛越古越好的好古眼光,把"大同"作为最高理想,把"小康"作为近期的目标。
  (一)关于大同思想
  大同思想渊源于先民对于远古无阶级社会的怀念,先秦诸子思想中都以不同的形式曲折地反映了劳动群众的这种思绪,提出了各有特色的政治理想和主张。孔子的大同思想是与他仁的人生哲学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就是说大同是彻底实现了仁的美好社会。
  "大同"的蓝图见于《礼记·礼运》,原文是:·244·孔子评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举"之借字)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读"鳏"──作者注)寡孤蚀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是一幅理想化了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图景,也是孔子政治理想的最高境界。
第 54/103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