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孔子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四)智勇
  孔子说:"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①这就是说知(同智)勇和仁一样是君子之道的一个方面。孔子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②智者由于他们的智慧,认识到行仁有利,他便行仁。这与仁人的不行仁便不安比起来虽然还逊一筹,已属难能可贵。智者能知人,能知言,因而可以通权达变。要成为仁人,只有仁没有智是不行的。勇即果敢,主要指道德实践方面的勇气。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③所以勇即见义勇为,包括勇于行仁、勇于改过等等。如果不在义的指导下发挥勇,那就不是美德,而是恶德了。孔子说"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④,因而必须"义以为上"⑤,使勇受义统率。孔子所论智勇,一般侧重于道德方面。没有能够展示智勇的丰富内容。但就智勇与道德的关系说。孔子的论说不无见地。此外还有:宽──待人厚道,惠──给人以照顾,敏──工作灵活勤勉,让──谦逊,俭──节俭,直──正直,贞──诚信,温──温和,良──善良,知耻──有羞耻心,好学──刻苦学习,周而不比──讲团结而不搞小圈子,和而不同──敢于提出批评意见而不无原则苟且顺从;以及三戒──戒色、戒斗、戒得;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等等,等等。这些道德规范,经过分析批判,其中很多可以用社会主义原则加以改造,从而成为我们今天的有利于工作学习修养的社会主义美德。
  ①《论语·宪问》。
  ②《论语·里仁》。
  ③《论语·为政》。
  ④《论语·为政》。
  ⑤《论语·阳货》。
 
 
 
 


 
三、孔子的义利观和中国历史上的义利之辨
  (一)孔子的义利观
  义利是孔子伦理思想中的一个主要矛盾。可以说,全部孔子伦理思想及其道德规范体系,都是围绕这个矛盾和试图协调解决这个矛盾的,因为人类的存在首先而且主要靠衣、食、住、行,靠物质财富,靠利。因此,利的分配予取就成为社会决定性的重大问题。解决这个重大的利的分配问题需要有个标准,虽然不能使社会所有成员都满意,但大体上总应使他们能够活下去。这个标准用孔子的语言讲就是义,"义者宜也"①,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公平合理。孔子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并建立了自己的义利观。
  1.义、利问题的提出。中国历史上在孔子以前很早就有"义"和"利"这两个字。"义"(作"公平合理"解)表示人们行为的伦理范畴,"利"表示人们生活的物质范畴。这两个范畴虽有区别,但当初使用时区别不是那么明显。例如《周易·乾卦·文言》就说"利者义之和也",又说"利物足以和义",这里讲的利和义主要是强调它们的和谐和统一的一面。孔子一方面突出义和利的区别与矛盾的一面,而另一方面,其目的则是为了通过伦理道德的制约达到它们之间的和谐与统一。孔子的最高理想是"大同世界",由于孔子认为实现"大同世界"一时难以做到,因而他毕生为之奋斗的则是他的低于"大同世界"的以西周为模式的小康社会。他理想中的所谓"大同世界"的主要特点是"天下为公"和"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①这就从社会制度和物质条件上保证了促成义利的和谐和统一的可能性。而小康社会的特点则是"天下为家"、"货力为己"和"谋用是作"。这就形成了相互争权夺利和义利矛盾的局面,为了达到在这种局面下社会的安定,就要强调"礼义以为纪"②,就是说要力求用伦理道德的力量,即公平合理的义的力量,去抑制人们争权夺利的欲望而达到义和利的和谐和统一,达到贫富不均。难以安宁的社会的相对安宁。2.孔子时代不可能真正实现"公平合理"(义)的原则。如前所述,孔子所处的时代是领主制封建社会向地主制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时代,是礼崩乐溃的时代,是等级森严、贫富不均、战争频繁的动乱时代,这个时代的社会情况离开孔子所希望达到的低级理想──西周式小康社会又有很大距离,在这种动乱社会中要真正实现"公平合理"(义)的原则是不可能的。各级贵族统治阶级横征暴敛,过着花天酒地的豪华生活,而一般庶民特别是广大从事农业劳动的农奴和农民则过着饥寒交迫难以为生的苦难生活,加上战争频繁不得安宁。在这种情况下正是顾了利就顾不了义,顾了义就顾不了利,在财富分配(利)中根本谈不上公平合理(义)。因为从整个社会而言,各级贵族统治阶级采用各种名义、各种形式向广大劳动人民(主要是农民)横征暴敛,把别人的劳动成果作为自己享受的财富,这还有什么"公平合理"(义)可言!而对于广大劳动人民来说,自己的劳动成果绝大部分被掠夺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更有什么义和利可讲!前者是不劳而得(富且贵),后者是劳而无得或所得甚少(贫且贱)。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又提出富贵是天命①《中庸》。
  ①《礼记·礼运》。
  ②《礼记·礼运》。
第 49/103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