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孔子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第五章  伦理思想
  孔子统观先民人与人之间长期相处的经验教训,加上自己的研究和体会,提出了自己的伦理思想。所谓伦理思想,是指人类①在人与人之间合理相处而应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孟子讲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②,这个"几希"主要就是指人的伦理道德。人而无德,就像禽兽或衣冠禽兽那样,不成其为人了。孔子时代是领主制宗法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等级森严,在这种情况下,儒家尚敢于根据孔子伦理思想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③即一视同仁的伦理修养,不管是否能够完全做到,特别是以天子为代表的各级贵族是否能够做到固然是个问题,但要求像人之所以为人那样,都要有伦理道德,在两千余年前能提出这个见解,精神是好的。尤其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仁政德治",这样就把伦理道德和政治密切结合,合而为一了。孔子说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①就说明了当时封建时代政治与伦理道德的统一性。
  ①"伦,犹类也",见郑玄在《礼记·曲礼下》关于"伦"字的注。
  ②《孟子·离娄下》。
  ③《大学》。
  ①《论语·宪问》。
 
 
 
 


 
一、孔子的伦理思想及其与当时各家伦理思想的异同和论争
  (一)孔子忙理思想的主旨
  孔子是一位封建社会的开明思想家,他既希望贵族统治阶级的统治能够长治久安,又希望被统治的广大劳动人民也能够安居乐业,这就是他的所谓小康世界(西周社会)的理想。他认为,这个社会能否安定富裕,关键在于操纵国家命运的贵族统治阶级是否具有高尚的伦理道德,是否能够"敬德保民",因此他对于当时贵族统治阶级的伦理道德修养寄于殷切希望。他认为,春秋时代的社会政治动乱,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各级贵族缺乏伦理道德的高尚修养,因而在处理国家事务时就背离了伦理道德的准则,于是纲纪不正逐步泛滥成为天下大乱。要挽救这种局面,首先就需要贵族统治者临危而惧、醒悟过来,自觉地提高道德修养,端正品格,身体力行,只有这样才能用道德规范指导国家事务,教民化俗,实现"其身正不令而行"①的良好政治。孔子认为,作为贵族统治阶级的治人者,都应该成为德高望重的仁人君子。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自觉修己,以德治身,丰富自己的道德学问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凭丰富的内在道德学问修养之力,立光辉灿烂的富国安民之功。孔子的殷切希望,面对着的却是当时贵族实际生活的腐败和堕落,因此,他深为忧虑地发出感叹道: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②孔子对当时许多诸侯、卿、大夫单靠严刑峻法、阴谋欺骗等手法治理国家的情况甚为不满。他主张把政治和伦理道德密切结合,这样才能真正管好国家。因为用严刑峻法、阴谋欺骗办法管理国家,最多只能使老百姓畏祸惧法,不能使他们心悦诚服、守法遵礼。而只有把政治、教育和伦理道德融为一体来治理人民才能使他们心悦诚服地守法遵礼,知耻从善。
  孔子认为,仁和礼不仅适用于贵族的内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适用于广大劳动群众,他明确提出"泛爱众而亲仁"③的要求,就说明了这一点。在当时等级森严的条件下,能提出"泛爱众"的要求是很有胆略的。因为只有"泛爱众",才能推己及人,才能作到"恕",也只有"恕"才能把所有人都当人看,而孔子正认为"恕"是"可以终身行之"①的美德。周初的统治者提出"敬德保民"的口号,这比殷代奴隶主把奴隶当做牲畜看,自然有了进步,但还没有把庶民看作和自己一样的人,没有推己及人的观念。恕的观念把孔子和他们区分开来,这个差别反映了历史的巨大进步。
第 45/103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