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孔子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①《雍》是《诗·周颂》中的一首诗名。"相维辟公,天子穆穆"是说,天子在肃静地主祭,助祭的(相)是诸侯(辟公)。孔子指责道:"这首诗怎么能用在三家之堂上呢?"②《论语·述而》:"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鲁、吴二国都姓姬,同姓,按周礼同姓不能结婚。鲁昭公娶了一位吴国的夫人,本应称吴姬,却改称吴孟子,以便掩盖同姓结婚的事实。孔子本知此事底细,但因"为君讳"也是礼,所以故意把昭公不知礼说成是知礼,最后还是归过于自己。
  我们也在做。孔子是正封建秩序之名.我们是正革命秩序之名,孔子是名为主,我们则是实为主,分别就在这里。①毛泽东同志认为孔子抓正名并不全错,错只错在他用已不合于当时社会实际的名(周礼)去正已发展变化了的当时的社会实际。如果名是符合于实际需要的话,那孔子的正名就成为既能做又做得到的合理措施了。毛泽东同志正是否定了孔子正名主张不对的方面,肯定了其对的方面。
  这里还必须指出,孔子关于作为"正名"依据的礼的思想,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属于落后的、保守的东西。后来地主阶级虽然推翻了领主阶级的统治,并没有根本改变宗法、等级特权制度,因此孔子关于尊尊亲亲等礼的思想,仍被沿袭下来,稍作变通,又成了地主阶级的正宗思想。
  ①毛泽东《致张闻天》,《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4-145页。
 
 
 
 


 
三、作为仁的人生哲学方法论的中庸
  (一)中庸的本义
  中庸作为方法论,是孔子以仁为标志的人生哲学思想的必然产物。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脉相承的。在《论语》中,提到中庸只有一次:"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①但实际上,孔子在自己的理论与实践活动中始终贯彻了中庸思想。在先秦时代,各派哲学家为建立自己的世界观、方法论,都曾研究过矛盾问题。道家强调对立的相对性,主张无条件的转化。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②在祸福之间、奇正之间、善妖之间,无须一定的客观条件,可以反复转化。法家强调对立的绝对性,主张强凌弱、大制小。韩非子认为,君主应该用严刑峻法镇压臣民:"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好,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③孔子对矛盾的态度与老子、韩非都不同,他主张中庸,而保持矛盾的统  
  一、平衡和长期稳定。
  那么,什么是中庸呢?所谓中,即中正,中和④。所谓庸,即用也,常也⑤。因此中庸即是"用中为常道也"⑥。《礼记·中庸》是发挥孔子中庸思想的著作,它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句话颇能说明中庸的实质。中庸要求"允执其中"⑦,然而要坚持中,必须把握"两端",即矛盾的对立面;离开两端即无所谓中──对立面的统  
  一、联结、协调、平衡等等。不过执"两",不是要用"两"而是要用它们的中。这样就可以避免偏于一个极端的危险,站在中的立场上,使矛盾的统一协调地保持下去。我们知道,矛盾双方的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这个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当矛盾双方处在一个统一体之中的时候,事物处在量变阶段,而当矛盾破裂,一方向另一方转化的时候,事物处在质变或飞跃阶段。唯物辩证法既研究量变,也研究质变,既研究矛盾的统一,也研究它的转化.并且对质变、转化给予更大的注意。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仁政德治,各安其分,各得其所,"事取其中",希望在和平中损益(改良),惧怕革命,因此在方法论上只强调矛盾的统  
  一、调和,不谈矛盾的斗争、转化。这是他的学说的严重缺陷。但他对矛盾的统一以中庸为名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在这一方面对辩证法做出了贡献。
  ①《论语·雍也》。
  ②《老子》五十八章。
第 43/103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