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孔子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二、仁为核心礼为形式的仁礼观
  (一)仁、礼关系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礼呈仅次于仁的重要观念,它要求人们以周礼为行为准则。
  周礼是周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传统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的总称,它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具体而详尽地反映了社会成员相互之间、成员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的准则,在权利与义务方面的统一性、平等性和对所有成员共同的约束性是它的基本原则(据民族学、民俗学对史前社会形态的研究,这些基本方面在各个民族的氏族社会阶段都大同小异)。由于它以氏族血缘关系作为维系的纽带,在其形成与世代沿袭过程中,周族在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特征就通过"周礼"的形式表现出来,成为区别同族与其他氏族的外在标志。
  随着灭殷战争的胜利,本来是西方"小邦周"的统治者,一跃而为"诸夏"(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的"天下共主","周礼"也随着周族势力所及扩大到华夏族的各国(即所谓"诸夏")。这就促使"周礼"在其社会作用和性质上起了根本的变化,即本来只是作为团结本氏族按一定传统秩序进行生产、生活的习俗,这时却成为周王朝建立领主制封建同家政治结构的组织原则。一些本来只是为了表达氏族全体成员共同的喜庆或哀悼之情,而在一定时节举行的祭献乐舞、进退揖让之礼,这时却成为区分上下贵贱等级差别的政治规范,成为贵族领主阶级才能享用的专利品。与此相应,各种日用器物,从车马服饰到钟鼎盂盘,也在大小、质地、形制、数量上部有明显的差别,为的是表明器物主人在社会地位上的"名分"高低。从西周到春秋,各种政治场面都要按"周礼"的规定严格区分"名器",所谓"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①,说的就是"器"与"名"的重要性。
  因为它在形式与实质两个方面都是"礼"的体现,保住了器与名,也就保住了贵族领主阶级的命根子,从根本上维护了周礼的尊严。
  孔子认为,礼的意义十分重大。他说: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
  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②这就是说,礼是社会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没有礼,就无法敬礼天神地;没有礼,就不能把人分为君臣上下的不同等级;没有礼、就不能分别家庭、亲戚的亲疏远近。
  按照孔子的历史观,礼适用于整个小康时代。虽然历史上各个阶段的礼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内容是一脉相承的。夏代最早进入小康社会,因此最先有了礼。继夏的殷,对夏礼进行损益,从而形成殷礼;继殷的周,对殷礼进行损益,从而形成周礼。三代之礼中,周礼晚出,自然更为严密,所以孔子对它尤为赞赏。传说中制礼作乐的周公,更是他无比敬佩的典范。
  但是,礼并没有能实际地统治整个小康时代。在每个王朝的末叶,它都被人们周期性地破坏,因而形成礼崩乐坏的局面。春秋正是这样一个时代。孔子认为,要改变春秋天下大乱的政治状况,就要恢复周礼的权威,使上上下下均按周礼行动,入人安其位,守其分。这样,西周盛世可重建于天下。①《左传·成公二年》载孔子语。
  ②《礼记·哀公问》。
  仁与礼的关系如何?礼是宗法等级社会的制度、规范,它强调的是尊卑长幼之序,是具有不同名分的人之间的区别与对立。仁按其本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思想,强调人们之间的仁爱、谅解、关怀、容忍,也强调广大人民物质生活的安定和提高(安、信、怀和庶、富、教)等等。从社会政治方面看,如果只有礼而没有仁,那就会加深对立,导致矛盾激化,造成社会危机。如果只有仁而没有礼,就会产生没有差等的仁爱,以致模糊上下尊卑的界限。这两极都是孔子所不希望出现的,于是他用中庸的办法(关于中庸问题,下节要专门讨论),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使仁和礼相互制约,相互辅佐,从而达到一种有等级但不过分对立,有仁爱但不无区别,亦即等级与仁爱对立与和谐的统一,和大家生活安定富裕的理想状态。这便是理想的小康社会。从孔子伦理学角度去看,礼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仁则是人的本质,是修己、爱人的内在自觉性。只有外在约束而无内在自觉,则人的行为完全成为强制的结果,失去人之所以为人的特点;只有内在自觉而无外在约束,则人人按自己标准行事,不能保持尊卑上下的秩序。因此外与内、礼与仁必须统一起来。以礼的准则行仁(修己爱人),以仁的自觉复礼(贵贱有序、亲疏有等)。
  与仁结合的礼.由于有仁的制约,染上了人道主义的色彩。历史和现实中不合人道的事情、如杀人殉葬、贵畜贱人以及不合仁政的昏君独裁、横证暴敛等等,都被孔子认为是不合礼的东西予以摒弃。同时,由于得到仁作为自己的思想内容,礼便被建立在人们的人格自觉的基础之上。这样,礼又反转来成了人们的内在要求,而不仅仅是外部的强制,无形中提高了人们执行礼的自觉性。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①"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②这些话强调仁是礼的思想基础,认为没有仁的思想内容,光有玉帛、钟鼓等礼的形式,是不能称作礼的。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把礼与德都当作治民的要道③,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旧制度。这一方面提高了庶人的地位,同时还促使周礼成为更带群众性的贵族领主或地主封建统治阶级的有力笔四章仁的人生哲学思想统治工具。与礼结合的仁,由于受礼的制约,便不是无差别的人类之爱,而是以亲亲、尊尊为核心的、有差等的爱;其人格自觉也不是一般人的自觉,而是宗法、等级下的人的自觉。礼是仁的外在准则,离开了礼,就不可能有仁,犹之没有形式就不能表现内容一样。因此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①总之,仁是礼的内在的主导因素,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礼则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在孔子思想体系中,仁与礼密切联系在一起。但是在《论语》中却有一位不知礼的仁人即管仲。这是不是意味着仁与礼可以分离呢?我们来看孔子的评价:"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②在"树塞门"、"有反坫"的僭越行为上,①《论语·八佾》。意为不仁的人是谈不上什么礼和乐的。
  ②《论语·阳货》。意为礼乐不仅仅是形式,它们有自己的思想内存--仁。③《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①《论语·颜渊》。意为克制自己,使自己服从于礼,这便是仁。
第 41/103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