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贾谊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贾谊既然重视教育,必然尊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他说:知足以为源泉,行足以为表仪;问焉则应,求焉则得;入人之家足以重人之家,入人之国足以重人之国者,谓之师。(《官人》)
  这就是说,老师是知识最多的人,他可以为人智慧的源泉,他是道德高尚的人,其行为可以为人表率。值得注意的是,贾谊十分推崇教师的社会作用,所谓"人人之家足以重人之家,人人之国足以重人之国",正是对教师作用的高度评价。所以他认为"与师为国者帝"(同上),就是说要当皇帝的话,便要尊重老师;"取师之礼,黜位而朝之"(同上),为了迎接老师.皇帝应该罢朝以平常人的身份亲迎。
  教师的地位既然如此崇高,那么其职责必然也就十分重大了。贾谊《新书》有《傅职》一篇,便是专门论述教师职责的。这篇文章虽然是讲大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及诏工、太史的职责,但就其内容来说,很多也是一般教师所应具备的。例如,贾谊说:"天子不谕于先圣人之德,不知君国畜民之道,不见礼义之正,不察应事之理,不博古之典传,不侗于威仪之数,《诗》、《书》、《礼》、《乐》无经,天子学业之不法;凡此其属,太师之任也。"这里讲的,除了"君国畜民之道"外,其他方面在古代来说,也是一个有知识的人所应掌握的内容,因而也是一般为师者所应尽之职责。贾谊认为,太傅的职责是以"大行、大礼、大义、大道",如"恩于亲戚"、"惠于庶民"、"哀于丧"、"敬于祭"、"诚于赏罚"、"厚于德"之类教导天子;大保的职责是以行为规范,如处位要端,受业要敬,言语要序,音声要中律等等,辅导太子;诏工的职责是指导帮助天子欣赏音乐舞蹈;大史的职责则是指导天子掌握天文节气、宗教祭把。凡此种种。很多都是封建社会教师必须懂得并且要教会学生懂得的东西,所以我们说《傅职》所讲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了对一般教师职责的论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贾谊的教育思想是相当丰富和比较全面的,而其最富特色之处是关于胎教和早期(学前)教育的部分,这些论述,可以说是开中国教育理论的先河。

 
第九章 文艺思想和文学成就
  贾谊的著作中多处谈到文学艺术的产生及其社会作用,说明他有自己的美学观念;而其某些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颇有地位,说明他在文学创作实践上,特别是在赋和政论文的创作方面,很有成就。这一章,我们就拟从这两个方面进行一些分析。

 
一"广道显德"的文艺观
  贾谊的文艺思想,涉及到文艺的产生,文艺的社会作用,文艺与礼治的关系等诸多方面。从总体上看,其文艺思想是对儒家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关于艺术的产生
  贾谊在《六术》一文中指出:德有六理。何谓六理?道、德、性、神、明、命,此六者德之理也。六理无不生也,已生而六理存乎所生之内。是以阴阳、天地、人尽以六理为年度,年度成业,故谓之六法。六法藏内,变流而外遂,外遂六术,故谓之六行。是以阴阳各有六月之节,而天地有六合之事,人有仁、义、礼、智、信之行,行和则乐兴,乐兴则六、此之谓六行。阴阳。天地之动也,不失六行,故能合六法;人谨修六行,则亦可以合六法矣。在分析贾谊的哲学思想时,我曾指出,他的从道到德,再到万物的宇宙发生模式具有唯物的倾向。上面这段话,正是贾谊在论述了道与德的关系之后,进一步说明德与万物的关系。因此,尽管其表述方式具有某些玄秘的色彩,但就其总的倾向来看是唯物的。关于这一点,此处不再详加论证。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贾谊讲的这句话:"人有仁、义、礼、智、信之行,行和则乐兴,乐兴则六,此之谓六行。"贾谊认为,"德有六理",天地万物(包括人)
  均必须掌握这个"六理",掌握了这个"六理",便是"六法",按照这个"六理"行事,便是"六行"。从人来看,光有"仁、义、礼、智、信之行"还不够,还必须有"乐",加上"乐",才能做到"六行"齐备。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六理"的要求,也就是说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我国古代,"乐"实际上是当时各门艺术的总称,贾谊把乐与仁、义、礼、智、信并列,也就是认为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乐"是如何产生的呢?贾谊说:"行和则乐兴。"这种"和兴乐"的思想正是对战国时史伯的"和实生物"思想的继承。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夫如是,和之至也。"(《国语·郑语》)史伯的这段话说明,"和"是多样性的统一,它在客观事物中是有其现实基础的。所谓"和五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聪耳",正说明"五味"和"六律"有其内在的同一性,所以才能引起人的美感(美味、美声)。这就是说,审美对象是引起审美主体产生美感的客观基础。这当然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美学观,也就是艺术发生观。贾谊和史伯的观点是一致的。他认为只有仁、义、礼、智、信这五种行为互相统一、和谐,才产生音乐,引起人们的乐感。贾谊又说:"声音之道以六为首,以阴阳之节为度。是故一岁十二月,分而为阴阳,各六月。是以声音之器十二钟,钟当一月,其六钟阴声,六钟阳声,声之术,律是而出,故谓之六律。六律和五声之调,以发阴阳、天地、人之清声,而内合六行、六法之道。是故五声宫、商、角、微、羽,唱和相应而调和,调和而成理谓之音。声五也,必六而备,故曰声与音六。夫律之者,象测之也,所测者六,故日六律。"(《六术》)这段话至少说明两个问题:其一,音乐的声律不是人们主观任意确定的,而是有其客观的依据,这就是贾谊所说的"六律和五声之调,以发阴阳、天地、人之清声";"夫律之者,象测之也,所测者六,故曰六律"。其二,它说明美之为美,就在于多样性的统一,即所谓"和"。贾谊说的"六律和五声之调","五声宫、商、角、徵,羽,唱和相应而调和,调和而成理谓之音",都是在说明多样性的统一。《礼记·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就对"和"作了更加明确的界定。贾谊所谓"调和而成理",正是对"中节"的要求。
  贾谊进而指出:然而人虽有六行,微细难识,唯先王能审之。凡人弗能自至,是故必待先工之教,乃知所从事。是以先王为天下设教,因人所有,以之为训;道人之情,以之为真(《贾子新书科补》认为"真"应作"慎",训"顺")。是故内本六法,外体六行,以与(《诸子平议》认为"与"应作"兴")《诗》、《书》、《易》、《春秋》、《礼》、《乐》六者之术以为大义,谓之六艺。??艺之所以六者,法六法而体六行故也。故日六则备矣。(《六术》)
  贾谊的先王观可以置之不论,重要的在于他在这里把包括《诗》、《乐》在内的"六艺"视之为"法六法体六行"的东西,即反映人们思想感情的手段。贾谊所说的"道人之情"的"道"同"导",他认为先王的诗教和乐教的目的,是为了疏导人们的感情。这说明他承认乐,即艺术是人的内心感情的表现。《礼记·乐记》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这说明音乐是"情""形于声"的结果。贾谊的音乐理论显然继承了这一思想。可见在贾谊看来,象诗和乐这些文学艺术形式,不是空洞无物的东西,而是有其客观内容的,这个内容便是"六法"、"六行"。贾谊对文学艺术产生的认识,虽然是朴素的,并且被简单化了的,但却是唯物的。
  (二)关于文艺的社会作用
  贾谊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社会作用,特别是它的教化作用。他在谈到太子的教育时说:或为之称《诗》,而广道显德,以驯明其志。教之《乐》,以疏其秽,而填其浮气。教之语,使明于上世,而知先王之务明德于民也。??此所谓学(教)太子以圣人之德者也。(《傅职》)
  贾谊的这一说法,与《乐记》说的"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的说法是相通的。在贾谊看来、文学艺术不仅可以"广道显德",而且可以"美风俗":大相上承大义而启治道,总百官之要,以调天下之宜;正身行,广教化,修礼乐,以美风俗;兼领而和一之,以合治安。(《辅佐》)
第 30/57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