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家庭,从马政开始,到他的妻子丁氏,到他的早在十多年前就成为国殇的长子马持的寡孀和马持的遗腹子亨祖,连同马扩以及加入家庭组织不久的新妇亸娘在内,所有战斗的和非战斗的人员都把这场伐辽战争以及由它诱导出来很可能就要爆发的宋金战争看成为他们自己的家事,无条件地支持它,为它呕心沥血,为它奔走驰驱,为它鞠躬尽瘁,并且在精神上准备着必要时为它献出自己的和亲人的血,义无反顾.
以上追溯的都是过去的事情.现在马扩借公差之便,回到保州老家,探视老母、寡嫂、孤侄、妻子,表面上是探亲——当然探亲也并不假.他多么需要以亲人之情来润湿自己枯竭的心田,实际上述有更加重要的任务.同时他也为战争已经非常迫近了,要给家里一点暗示,使他们做好更充分的精神准备.
(二)
马扩是在母亲房里看见亸娘带着侄儿亨祖一起进来的.他们彼此问了好,马扩问起嫂子和赵杰娘子.
"大嫂和赵大嫂都下田干活去了,要摸黑才得回来嘎!"
亸娘由于自己没跟她们一起下田劳动,不无有点赧然地回答.这种赧然的意识来源于她的谦卑,永远以为自己占了他人的便宜,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按照马母的安排,家里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分工.总持家务的马母,只要健康情况许可,自己也要下田.她从西北带来的田间知识,在这里仍然适用.家人们在劳动中发生了疑问,都要好象请教一个老农一样来请教她.她一直是田头的主宰者,直到赵杰娘子来到这里以前.
从她们的家搬来保州后,马母就割得三十多亩田地,依靠自家和雇工的劳动,有所进益,并且遂渐成为家庭生活的主要来源.马政、马扩长年离开家里,马政复员到西北后,按照西军的传统,他的俸禄收入,几乎是与部下共同分享的.而马扩东奔西走,大手大脚地赈济朋友部属,领来的请受,不仅不能够帮助家庭生活,有时还不免要给亸娘写信,从母亲那里刮去一点.有时信里写明请交来使白银十两,很可能这个信使就是受赈济者.白银坐等要取走,哪管家里抽筋剥皮!在这方面,马扩倒真该脸红一下的,大约他不会有赧然的意识,如果他要用的钱是十分必要的,不向家里,去向哪个要?游子取给于家,乃是天经地义的道理.他的复杂的头脑里,每天都在千思万想,大约就是算不清楚家用的经济账.
可以伸出手来,无限制地向家里要钱,可以伸出手来,无休止地向母亲要索她的母爱,这是从十五岁以后就离开家庭从军、参政,已经作出一番事业的马扩身上残留下来的亲子、娇儿的依恋.每次他回到家里,这种残余的依恋就会无限地扩大起来,终于把他完全掩没了为止.
亸娘在家庭中的分工是利用她的文化知识为亨祖授读.在那边境小城里,亨祖没有可以附读的地方.让亸娘担负起马家第三代的教育,显然是最重要的任务.亸娘的文化程度也很有限,但在这个军人世家中,已算得是个女秀才.她一心想把这份吃力的工作做好,以尽对马家的责任.看得出她是十分努力的,她熬得两眼通红,昼夜没个休息,还怕教不好书.特别爱怜她的马母,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不再给她分配其它的任务.
一落地就失去母亲的亸娘对于还没落地就失去父亲的亨祖有着一种超越家放关系的特殊感情.这种以彼此生活中的不幸为纽带而联结起来的感情有着非常坚韧的性质.虽然她们彼此都怕触痛这个创口,有意把它严密地封闭起来.
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明白在受教者和授教者之间先要建立起感情,有了它,教学的成绩就能事半功倍.
亸娘按照当初马扩教育自己的方式去教育侄儿,连授课的内容也完全相同:《史记》、《左传》、《唐诗》、《楚辞》.这些书家里都有,有的还是亸娘作为嫁妆带过来的.可惜《楚辞》丢失了一本,她记得那一本的文字特别艰深,诘屈聱牙,她自己也读不懂,丢了倒好.所有这些书,她都照当年马扩为她讲解的讲解给侄儿听.有时讲得精彩,亨祖听了入迷,她就低声腼腆地向学生声明,自己无非把三叔讲过的书复述一遍给他听罢了.说到"三叔"时,她的心就会狂跳起来,而她感觉到侄儿也有同样的激动,因此一天中,她忍不住要假借各种机会,把"三叔"提起几次.这给了她巨大的喜悦.后来越说越多了,虽然这个家庭里每一个人都是疼爱她的,愿意为她做任何可以使她高兴的事情,但"三叔"仍然是一个秘密,只能在侄儿面前一天多次地提到他.
说自己只不过复述"三叔"的讲解,那无非是借这个机会多提到一次"三叔".她说得太谦虛了,事实上,她在讲解中,按照自己的理解,已经灌注进不少她特有的柔情、激情,再加上纤细的感觉和微妙的联想力,这些在马扩的讲课中都没有,也许是他有意避免了的,而她却掺杂进去很多.她讲得深刻、隽永、形象、激动,使每一首诗,每一篇文章都变成一则传奇性的故事,一首音调激越的军歌.
有一天讲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她把马扩讲给她听的许多有关张巡、许远守睢阳的史实都串在一起讲给侄儿听了,那许多材料在文章中都没有写到.然后讲到南霁云断指誓矢,讲到他们受俘时,张巡对南霁云说的"南八男儿死则死尔"的话,她不禁先流出了眼泪,然后侄儿也跟着哭出来.他们都没有说话,但在那泪光中分明闪耀着他爹和二叔的影子.
马扩授课中绝对不允许学生流泪,那是一条戒律.
亸娘就是用这种柔情、激情来弥补她学问欠缺的不足,而使受教者稚嫩的心苗中产生了感情早熟的迹象.他领受了双份的母爱,他从婶母身上得到的,甚至比母亲还多.他多情善感,富于想象力.他神往于英勇捐躯的爹和二叔,那是奶奶、母亲和其他人告诉他的,他得之于耳闻,那好象是已经过了几百年的事,他对爹和二叔只存一个神圣的回忆和模模糊糊的印象.他更神往于传奇性的三叔,那不仅得之于别人的口述,也有自己的观察.三叔才是一个存在的实体.他早已习惯了从三叔的每句话,每一个动作中追踪他的英雄业绩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个习惯在婶母进门前已经养成了的,现在他更要求婶母多讲讲三叔的一切.伐辽之役,三叔单骑陷阵这件事,在他的小小的心灵中已经追摹过几十次、几百次,好象他一遍一遍地在描红簿上,把自己用浓墨写的墨字覆盖在红字上面一样.现在他又惯于在婶母的授课中,以三叔的语言行动来印证、比较书本上记述的那些古人的教训和言行.他把人类分成两大部分,所有活着的和死去的好人占一半,三叔一个人占了一半.他的课程,包括婶娘讲解的内容和时间大体上也按照着这个比例进行.
家里另外两个中年的妇女,对亸娘来说,都是大嫂.一个是丈夫的亲哥哥的妻子,另一个是丈夫的义兄的妻子.她给了她们同样的尊敬、同样的称呼,只不过在后者的称呼上加上一个姓氏以示区别.当她与赵大嫂单独在一起时,这个区别没有必要了,她就省掉这个赵字,也成为大嫂.赵大嫂是马扩找来为亸娘作伴的.在一年多时间里,她成为这个家庭中必不可少的成员.她是田间操作的主要劳动力,是内外一把抓的家务主要操持者,更加重要的,她是马扩与当时散处在河北、河东各地义军诸头领的主要联系人.马扩回家的时间不多,义军诸头领就以他的家为据点,通过赵杰娘子与马扩以及与其他头领进行联系.赵杰已经来过多次,在这里当然是熟门熟路了.当时河北义军领袖石子明和河东义军领袖韦寿栓都曾到马家来过.
马扩与义军诸头领发生不寻常的关系是因为他充分估计到在抗金事业中与义军合作的必要性.赵杰娘子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来到马家的.她很忙.不能象刘锜娘子那样与亸娘朝夕盘桓,她来了,就给亸娘增加生活的勇气,因为无论从本质和精神方面来说,她都是十分结实的,足以使人对她产生信任感.
马扩估计亸娘一定听到他对战争和时局形势的说明了,正当她们进房的时候,马扩与母亲说到不出一个月,宋、金战争必将爆发.现在与妻子交換了寒暄,问了家里每个人的情况,又继续就战争问題与母亲谈下去.他们马家传统的生活信条是不妄语,不危言耸听,不作没有根据、没有把握的模棱两可的预测.他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判断一个月内必将发生战争,那一定是战祸已经迫在眉睫了.对这一点,大家都信任他,谁也没有怀疑.
一生中不知道见过多少次大战、小战的马母乍听到这个消息后的反应是平静的,好象这一场大家谈论已久的战事,即使就要爆发.也不是什么意外事件,也好象当初在西北时,经常听到公公、丈夫和儿子带回来战争爆发的消息一样.她首先想到的是征人而不是自己的安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