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文学经典 » 名家作品 » 茅盾文学奖作品集第三届《金瓯缺》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广大士兵和中、低级军官以空前的兴奋,热情来欢迎这个自战争以来的第一次捷报.他们神采飞扬地谈到他们在半夜里亲眼目睹的这场大火(有的人也免不了以耳代目),谈到这场被夸大了的袭击,遗憾自己没有能够参加在内,他们深信如果他们也有这样的好运道参加作战,一定可以取得与袭击队同样的,甚至更大的战果.
这是一个英勇的时刻,胜利的时刻,人人的胸中涨满了自信心和想象力.在他们睥睨一切的眼底,再也没有什么不能够克服的困难,再也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情.如果一声令下,他们每人挑一畚箕的土,就可以把狭狭的界河填平;如果一声令下,他们每人使出一把劲,就可以把小小的辽邦扛上肩膀抬走.他们气吞山河,目无全辽.如果宣抚司和统帅部能够掌握住这千载一时的大好机会,利用这个最富于浪漫气息的时机,作出及时的进攻计划,这场酝酿了几年还看不见前途的战争可能在几天内就见分晓.
如果宣抚司和统帅部真能利用这个大好机会,宣抚司这项荒谬的命令倒反成为一条鼓舞士气、培养敌忾同仇心的骄敌妙计了.他们真要设下这条妙计,执行起来,恐怕也不见得能有这样自然.
可是他们不可能真正利用它.
种师道以下的高级将领也听到这个消息.他们没有吭声,老实说,他们怎么表态都不行,还是保持缄默最算聪明.
当然他们的冷淡只限于表面,内心是十分痛快的.既打击了气焰嚣张的辽军,又惩罚了自以为是的宣抚使.国初两次伐辽战争都被打败了,大家谈起辽事来,不免有点谈虎色变.现在的辽已经不是当初的辽,似乎已经成为一只病大虫,但是大虫的威风犹在.昨夜的胜利,多少灭了一点大虫的威风,初战得捷,常常是更大胜利的前奏,他们希望它能够转变宣抚使的看法,变相持的局面为进攻.可是他们自己没有权利作出这样的决定,甚至连表示高兴的权利也没有.
东路军统将杨可世乍听到消息时,就猛击一掌,直往帐外跑去,不知道是准备去谴责他们还是夸奖他们,结果两样都没有做.他转回身子来,跟自己说:"好小子,俺早知道他要干出来的."事实上李孝忠跟他谈话的那会儿,他已预料到这个.当时他还想过,李孝忠要是不敢过河去,就算不得是条汉子.
宣抚司也很早就得到消息了,并且确实掌握到李孝忠、吕圆登几个参加袭击行动的军官们的姓名.宣抚司是一个这样的行政机构,要他们办一件有利于人的好事,总是拖拖拉拉,没个劲儿,反之,要他们办起有损于人的坏事情来,却是兴高采烈,行动迅速,效率很高.他们一听到消息,就马上派出一个"袭击队"前往东路军指挥所来袭击杨可世.他们声势汹汹地要杨可世交出李孝忠来就地正法,还要开具一份参加者的名单,以便按图索骥,一一予以严惩.
杨可世竭力缩小事态的范围,故意把白天发生于河南和晚上发生于河北,主客关系完全相反的两件事情混为一谈.他只承认前者,否认后者.他硬说辽军渡河前来肆虐,戕杀我官兵多人,李孝忠等被迫自卫,击退辽军,辽军略有伤亡,全部事实的经过,如此而已.
"李孝忠小小的都头,战场上作得了什么主?"他还说,"是俺派他去驱走辽军,不必把他拉扯进来."
杨可世虽然以作战英勇扬名西北,赖皮扯谎却不是他的专业当行.这一套临时编织起来的谎话,被立里客你一句,我一句寻根究底地追问起来,驳得他破绽百出,无法自圆其说.
"这一仗是在什么时候打起来的?"
"下昼申牌时分."
"在哪里打的?"
"河南边二里多路的董家铺子."
"晚上那一仗呢?"
"晚上太太平平的,哪里见过仗?"
"深夜里河北岸好一场大火,观察颠倒没有看见?"
"见他娘的鬼!晚间俺好好睡得一顿大觉,何曾见过什么大火?"
"只怕观察睡得熟了,没看见它.俺等几个在司里也都遥遥地望见火光了."
第 118/377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