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文学经典 » 名家作品 » 茅盾文学奖第三届作品集《穆斯林的葬礼》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爆炸声渐渐稀落了,没等警报解除,亨特大太已经奔出了地下室,再没什么能比"未归的孩子更牵动母亲的心了。四个人鱼贯而出,他们的小楼已经揿掉了屋顶,院子"里散落着残砖断瓦、摔碎的桌椅和茶碗、菜盘!"""
  奥立佛,奥立佛在哪里呢?"""
  他们毫无目标地跑出住宅,往炸得稀烂的街上奔去。地铁站?也许奥立佛正躲那"底下睡觉呢!"""
  地铁站出口处的建筑已经炸掉了一半,水泥墙倒在一边,露出断骨似的钢筋。旁"边那个卖果品的"大棚子"商店已经是一摊瓦砾,救火车在朝残火喷水,抢险队员戴"着钢盔,抡着铁钩、铁铲,从坍塌的建筑物下寻找奄奄一息的遇难者。一些人抬着担"架在奔跑,担架上,一个个血淋淋的人在挣扎,在呻吟......没有奥立佛!是啊,怎么"会有奥立佛呢?他决不会落到这样的命运的!"""
  亨特太太被什么东西绊倒了。冰凉的、柔软的,扫着她的脸,发散出一股绿叶的"气息。哦,是一棵倒在路上的枞树。也不看看是什么时候了,还有人惦念着过节呢,"往家里买圣诞树,这不,警报一响,就扔在这儿了!她愤愤地埋怨着这棵讨厌的枞"树,她可没响闲心打量这棵树,她还得去找她的奥立佛呢!"""
  她厌恶地推开拂着脸的树枝,挣扎着要爬起来,却突然发现,那墨绿色的枝叶下"露出了一张苍白的脸!啊,一个死人!她吓了一跳,"上帝啊......"哆哆嗦嗦地想要"赶快躲开,可是......可是......那是一张多么熟悉的脸!"""
  "奥立佛!"一声撕裂肺腑的惨叫,亨特太太昏倒在儿子的胸膛上!"""
  奥立佛再也听不到妈妈的呼唤,再也不能解释他为什么昨夜未归,这个世界上,"谁也不知道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是怎么度过的。但是,他的双手仿佛在诉说着这一切:"他死了,手里还紧紧地握着带给家里的圣诞树,握着一束含苞待放的玫瑰,鲜红鲜红"的,像玛璃,像热血!他的臂弯里,一个倾倒的纸袋撒落了一片栗子,那栗子不是糖"炒的,比北平的差多了......也许,他正是为了采购这一切才误了那顿丰盛的晚餐?也"许,他相信一定能抢在警报拉响之前赶回家里?在匆匆回家的路上,他一定是充满了"欢乐,充满了幸福,充满了爱,而没有痛苦。如果再早一步,他将给全家带来皆大欢"喜。然而没有。为什么警报拉响的时候不躲一躲呢?也许他那时刚刚在"大棚子"果"品店买了最后一样礼物??栗子,突然的危险信号使他有过片刻的犹豫:是退回地铁"呢,还是赶快跑回家?很显然,他选择了后者,他也许像某些人一样对警报这玩艺儿"已经"疲"了,不大相信德国人的炸弹一定会落到自己身上,他太相信自己的那一双"长腿了,想抢在轰炸之前见到他急于要见的人,把一切都忘了!他的身边没有弹坑,"密集的炸弹并没有不偏不倚地朝他当头落下,那样他就粉身碎骨了,结束他的生命的"也许只是一块小小的弹片,对血和肉的肌体来说,这就足够了!"""
  "奥立佛,奥立佛!"沙蒙?亨特疯了!他暴跳着,咆哮着,沙哑的、苍老的声音"向着苍天呼唤爱子的魂兮归来!"""
  这时,只是在这时,韩子奇才突然明白沙蒙?亨特和他本人半世奔劳、饱经沧桑的"意义所在:儿子,继承人!延续事业的命脉,使玉的长河滚滚不息的浪花!但是,对"于亨特来说,这一切都失去了,顷刻之间,化为乌有!"""
  "奥立佛!"梁冰玉扑在奥立佛已经冰冷的身上。她恨自己,当这个躯体还有说"有笑有血有肉、沸腾着爱的激情的时候,她为什么要对他冷若冰霜?为什么要把自己"难以忍受的痛苦也强加于他?为什么要让无辜的奥立佛代替那个早已死了灵魂的杨琛"来承担情感的折磨?啊,是因为......对爱的恐惧!她伤害了一个不该伤害的人,一个"到死还在爱她的人,她却永远也无法偿还了,让爱惩罚她吧!"""
  奥立佛付出了爱,但没有得到收获,在追求和希冀中,他死去了,把遗憾留给了"别人。而他自己,却似乎并没有痛苦,在追求中死去,留下的仍然是希望。在他的手"中,是苍翠的枞树和血红的玫瑰,他走向了爱神,而不是死神!"""
  "我有权利生活!有权利爱!......"她仿佛听到奥立佛还在呼喊!"""
  圣诞节终于到来了,伦敦古城有史以来最黯淡、最贫困、最混乱的一个圣诞!天"上飘落着雪花,要降给人间一个吉祥如意的白色圣诞。冥冥之中的"上帝",没有力"量降伏战争的恶魔,还要用圣洁的白雪来掩埋那断壁残垣和血染的尸体吗?

第十二章 月恋(一)"""""
  在中国,"圣诞"是个无足挂齿的日子。尽管早已采用公历,但每过一年也没人"想到耶稣又长了一岁,远不如一年一年的"持续跃进"和随之而来的"连续自然灾"害"更被凡人们所关切。"圣诞"的第二天"盒日",自然也没有什么火鸡之类上"市。不过,这一天在中国却是不寻常的,因为一位伟大的人曾经在这一天降临神州大"地,他的出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孙中山没有完成的革命在他手中继续,凶恶的日本"帝国主义在他手下败走,险些被一分为二的大江南北在他挥手之间统一了。一切功劳"都归于他。中国人民敬仰他,感激他,"他是人民大救星"。当人们含着热泪唱这支"歌的时候,同时还唱"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并没有觉得这两者有什么矛盾。千秋万"代以后的子孙无论将怎样评论20世纪60年代的历史,也决不要怀疑祖先们的虔诚之"心。苏联的赫鲁晓夫在秘密报告中攻击斯大林"搞个人崇拜",消息传来,把中国人"激怒了!对圣人为什么不能崇拜?"""
  1961年的12月26日,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六十九岁诞辰。但和往年一样,举国"上下并没有家家吃寿面以示庆祝,官方报纸也没有报头套红或发表什么献辞,因为他"本人早已明令不许为他祝寿。这就更让人们崇拜。忠实的信仰者于是采取自发的方式"表示纪念,比如北大西语系二年级学生郑晓京便在这一期壁报上用英文发表了赞诗:"《毛泽东,我们的父亲》。"""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没有理睬西方的"圣诞",谢秋思就收到了她父亲从"上海寄来的"圣诞卡"。早年住在英租界,他们是每年都过这个节日的,未必信基"督,只是"入乡随俗"。后来就成了习惯,到了这一天,父亲或是给她买条项链,买"件衣服,或是干脆给她点钱,想买什么买什么。今年则只是寄来了一张"圣诞卡","以示节俭。上面写了两句贺辞,和"圣诞"毫无关系,而是如今人们常用的一副联"语:"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可见老父用心良苦,一个正在改造世界观的资本"家希望下一代能改造得更好,而并不觉得自己的走姿有些像邯郸学步那么不大像样"儿。"""
  接读父谕,谢秋思大哭了一场。父亲不知道她"走"得多么艰难!"""
第 178/261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