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文学经典 » 名家作品 » 茅盾文学奖第三届作品集《穆斯林的葬礼》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陈淑彦家门口,自然也贴着大红"喜"字,站了一大片人,迎接车队,领头的人物是"送亲太太",便是陈淑彦她妈,韩太太的亲家母。
  亲家母不等车子停稳,便急急地向韩太太见礼,韩太太接拜之后,走下车来,拜见亲家母和众位亲友。新月不懂这些规矩,只红着脸,跟在后头,心里偷偷地乐。
  亲家母引着客人进门。陈淑彦家住的是大杂院,根本不可能搭喜棚,客人就直接请进屋里。陈家一共就住两间房,进了外屋,就看见陈淑彦正坐在里屋呢。
  "淑彦!"新月迫不及待地叫了她一声。
  "哦......"陈淑彦抬起头,脸上挂着笑容,眼里却含着泪。
  "新月,悄不声儿的,跟着我,别言语。"韩太太悄悄地嘱咐女儿。在这种时刻,不比往常同学之间串门儿,现在该说什么话,都有规定。新月就住了声,隔门望着陈淑彦,陈淑彦此刻也依娘家妈的嘱咐,正襟危坐,并不出来招呼客人。
  亲家母请韩太太一行坐定,取出缎鞋一双献上,韩太太双双接过。这双缎鞋,自然不是供陈淑彦真穿的,古色古香的样式,原是一种礼仪。这时,随着来娶亲的男客就该告辞了,只留下女宾。亲家吩咐两个小子上菜、上汤,招待亲家,谓之"坐果子"。韩太太只是敷衍一番,并不拿起筷子真吃,这也是礼仪的规定。
  然后,韩太太偕同新月,进了陈淑彦的"闺房"。陈淑彦穿着韩家赠送的一身新衣裳,低眉端坐,韩太太走上前去,捋起淑彦头上的一绺头发,扎上一束五色丝线。若按旧规,这丝线的两头还要各系一枚铜钱,"娶亲太太"还要为新娘梳纂儿、开脸儿,这些当然都只好免了,凤冠霞帔、红盖头也免了,韩太太扎好丝线,便取出一枚戒指,给陈淑彦戴在右手无名指上。
  亲家母静静地看着这一切,忍不住泪如雨下,此时,对女儿说:"淑彦,你有了好人家儿了,交待了'罕格儿'(有了归宿),妈放心了!"
  "妈!"陈淑彦眼泪汪汪,抬起头来,望着即将分离的生身之母,悲从中来,不禁双手搂着妈的脖子,娘儿俩抱头痛哭。
  新月原以为这大喜的日子到处都是欢笑,却不料见到这种情形,那母女二人哭得哀哀切切,难分难舍,使她也感到一种难以抑制的感情,眼泪不知不觉地垂落下来,掏出手绢儿去擦,擦也擦不尽,却不知为什么。
  "咳,你哭什么?"韩太太轻轻地捏了女儿一把,心说:这个新月,不叫你来你偏来,还上这儿来哭!人家淑彦是舍不得离开亲妈,你凑个什么热闹呢?
  新月就忍住泪,她也不愿意在这儿哭,是让淑彦给引的。
  淑彦她妈搂着女儿,话说得叫人感叹:"淑彦!妈对不起你啊,在娘家这二十一年,你又顾老的,又顾小的,没享过一天福,把你的兄弟都拉扯大了,你又该走了,妈什么嫁妆都没给你准备,不是妈不疼你,是妈没这个力量啊!淑彦,别怨妈......妈盼着你到那边儿,好好儿地过......"
  "妈,您别说了,什么都别说了......"陈淑彦伸手给妈擦着泪,自己的泪却又滴在妈的脖子上。
  "得,娘儿俩说话儿没个够,往后常来常往,不在这一时,"韩太太笑吟吟地说,"亲家,您把淑彦交给我,就什么心都甭操了,我把她呀,就当成自个儿的女儿,跟新月一个样!"
  "为主的祥助!托靠主,我们淑彦遇着了这么好的婆婆!"淑彦她妈擦着泪说,"淑彦,从今往后,你就把婆婆当成亲妈!来,叫声'妈'吧!"
  "妈......"陈淑彦深情地叫了一声,扑到韩太太的怀里。
  站在一旁的新月,热泪不觉又滚落下来。从今以后,她有了一个知心的嫂子,也等于添了个亲姐妹,这个家,决不会对不起淑彦!
  新人"上轿"的时刻到了。按照习俗,此时要传花轿到闺房门口,由新娘的父兄"抱轿",或是以红毡铺地,由双双对对的少妇或女郎搀扶新娘,踏着红毡上轿,足不沾尘,红毡不够则两三步一倒换,谓之"倒毡"。奈何小汽车进不了院门,这些只好作罢,由新月和女宾搀扶着陈淑彦,走出"闺房",走出院门。淑彦她妈理当是"送亲太太",陪同女儿上了小汽车。
第 135/261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