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茅盾文学奖作品集第二届 《钟鼓楼》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一个考得相当差乃至根本没参加考试的人获得了 「录取通知」。后来有
人给报社写了信,信登在了「读者来信」栏,加上了很严厉的「编者
按」。老师和荀磊捧读那张报纸时的心情,可想而知。
这场招考据说以「后门进入率百分之七十四」收场。总算不是百
分之一百。完全没有后门,没有背景,父母只是最普通的劳动群众的
考入者,据说只有荀磊一个人。他是第一名。他的英文考试得了八十
六分,老师还给少算了三分。第二名是六十四分,他这个第一名同那
第二名的差距居然多达二十三分!连参加招考工作的一位工作人员后
来也说:「如果我们连荀磊也不要,那可真是没有天理良心了!」
考入的这批青年人在国内培训了一年,后来便送到英国学习。荀
磊一直保持著第一名的位置,并且总是把第二名甩开相当一段距离。
连最嫉妒他的同伴也说他有一种 「语言天才」,并且有人归结为 「遗传
基因」。「天才」?「基因」?在泰晤士河畔,听著威斯特敏斯特寺的
钟声,荀磊回想起九岁时淋浴室中的那一幕,泪水涌到了他的眼眶,
又被他咽进了咽喉。他的灵魂颤动著,他感到从来没有这样强烈地爱
过自己的祖国——那是具体已极的、实实在在的祖国,有尘土飞扬的
小胡同,古老的、顶脊上长著枯草的钟鼓楼,四合院黑乎乎的门洞,
门洞顶上挂著一对旧藤椅,锁骨下和腰上有著枪伤的爸爸,爱做鸡蛋
炸酱面给大家吃的妈妈,善良的安心于服务工作的姐姐们,以及那些
可爱的邻居,从珠阿姨家传出来的胡琴声和咦呀的西皮流水腔,还有
第 53/494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