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老清牵着驴子和雁雁来到桥上时候,才是上午九、十点钟时分,可是到了中午,还没有过得桥去。海老清的毛驴本来是在乡下种庄稼的,没有见过这样大的场面,越是人多,它越是拧头掉尾哼唧着尥蹶子。几个开汽车的国民党士兵,看着驴背上骑了个小姑娘,就故意把汽车喇叭捺得哇哇直响来吓唬驴子。气得海老清没法,只是抱着驴子笼头乱抖,却不看那些当兵的一眼。在他的眼里,好像他们不是人,甚至也不是畜生,是一种连畜生都不如的东西。
雁雁从驴背上跳下来,脱下自己身上穿的小布衫顶在头上。
她一方面是为了遮太阳,更重要是为了遮断那些从汽车上射过来的贪馋眼神。
到了桥南头时,人群流动开始快了一些。因为多天没有下雨,桥南头的马路被轧得坑坑凹凹,尘土飞扬。人们的嘈杂声和互相叫骂声混合在一起,汽车喇叭声好像是这个乐队的大提琴。
不过人们很少在这里停下来打架,因为都要争抢着赶路,骂声在这里只是为了开道显示出来的威风。
走上往龙门去的宽阔柳荫大道,人群渐渐地拉开了。柳树不知道什么时候栽的,这时已长得有合抱粗。千条万条的柳枝,从高高的树干上垂下来,又互相偎依交织在一起,把整个公路上空织成一条浓绿色的网。公路边是“古洛渠”的淙淙流水。人们在这个绿色的走廊里忽然又变得文明了,他们开始点头、打招呼,有时候嘴里还谦和地喊着:“借光!借光!”
海老清和雁雁在公路旁的水渠里洗了把脸,在一个叫作“安乐窝”的村边一家卖凉粉摊子前歇了歇,每人买了一盘凉粉吃了吃。老清让雁雁还骑上驴子,他在后边赶着驴,向龙门口走去。
二
这龙门,又叫伊阙,两边青山对峙,一条清澈的伊河水从中流过,是洛阳有名的名胜地方。东西山上,名刹古寺林立,幽泉奇松掩映,特别是那些石窟内的佛像,大大小小不下十万余尊。
从远处看去,西山头上那些石窟佛洞,密密麻麻就像蜂窝一样。
东山上的香山寺、琵琶地等几处名胜,红楼回廊,松柏苍翠,也确有仙境的感觉。
海老清到了龙门街上,已是半下午的时候。他盘算着要是赶到家里,还有四五十里路程,还得过一条伊河。俗话说,“能隔千山,不隔一水”,硬着头皮赶二十里夜路是小事。过不了河留在荒滩野渡上,却叫人担心。常听说龙门南这一带土匪多,清朝末年的大土匪老架杆“烂袄片”、“张黑子”就出在这里。现在虽然没有那么大的“杆子”了,但劫路的、抢人的,还是经常听说。自己一个人好说,还有雁雁和一头毛驴。他正在犹豫,忽然路旁传来一声亲切的喊声:“进来歇歇吧,后边有槽能喂驴。”
老清扭头看了看,见是一个中年白净汉子,系着白围裙,站在一家饭铺门前向自己打着招呼。
老清有些犹豫,他盘算着如果要在这儿住一夜。最少也得一元多钱。“住店不住店,先吃两碗面”,这是这里的规矩。另外被子钱、席子钱,再加上喂驴的草料……他想到上午在林森桥上的拥挤情景,觉得本来是起早贪黑一天的路程,却被那座桥把时间耽误了。他心里有点懊丧。
“哪里的客?”那个饭铺掌柜又问。
“闻鹤的。”海老清不好意思再不回答。
“赶不到家了!”饭铺掌柜说,“你就是赶到伊川县城也得摸黑。住下吧,这是你女儿吧,领着你这姑娘逛逛龙门。这是天下有名的福境宝地。看看蛤蟆泉、莲花磨,抱抱奉先寺佛爷的粗腿,一辈子有福气。住下吧,老掌柜,有单独住女眷的房间。”
雁雁听他说着,脸都兴奋红了。她在洛阳住这几年,常听人家讲起“游龙门”的故事。对于这个难民的女孩子,她除了熟悉篮子和饭碗以外,别的东西几乎想都没有想过。现在她也来在龙门山下了,而且是骑着驴子来的。饭铺那个掌柜,又向她爸爸一句“老掌柜”跟着一句“老掌柜”喊着,虽然是路上的随便称呼,却使雁雁下意识把腰挺直了一些。她把自己的一条辫子撩向背后,学着姐姐在台上的动作。